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事论事/“复常路线”真的能“复常”?\许子东

2022-03-22 04:25: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昨日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宣布疫情下的“复常路线”,包括在4月21日起分三个阶段放宽社交距离限制、恢复9个国家客机来港、幼儿园及小学最快可在下月中旬恢复面授,以及暂缓全民检测等。

  在香港每天仍录得超过一万宗感染、每天仍有逾二百宗死亡个案的当下,贸然放松抗疫举措,将面临巨大的疫情风险,这不是社会各界所愿见到的。更重要的是,第五波疫情不会就此轻易过去,会不会再爆发第六波疫情也是未知之数。

  昨日行政长官在记者会上表示,取消熔断机制不是任何放宽,而是“理顺”措施,当时禁飞是基于疫情和香港能力的考虑,近两个月在中央大力支持下,香港疫情进入“稳妥”阶段,但仍未完全呈下降轨迹,要继续谨慎评估。至于社交距离措施将逐步放宽,林郑认为现时本港每日仍然录得上万宗个案,目前并没有提早放宽的空间,因此呼吁市民保持耐性,并形容逐步恢复正常生活已是指日可待。

  恢复通关变得遥不可及

  不论是取消9国航班的熔断机制,还是分三个阶段放宽社交距离措施,都不是“新”的建议,不少人尤其是商界早已提出。而数日前,港大3名专家包括袁国勇就建议称,尽快公布复常计划及路线图,争取在夏季复常,若疫苗接种率逾95%,可逐步放宽社交距离措施;同时提出毋须坚持将所有轻症者送入社区隔离设施,并尽早恢复国际航班,让完成接种的商务旅客来港及海外港人及早回港,“香港便能如新加坡一样逐渐复常”。

  所描绘的这些“愿景”十分美好,但是,不论袁国勇还是此次政府推出的政策,其所谓的“复常”,并不是一般香港市民所理解的“恢复常态”。事实上,不论是美国、欧洲还是新加坡等地,看似已恢复“正常”,酒吧、表演场所等都已恢复营业,但每日仍然有大量的感染数字。

  没错,香港面临严峻的抗疫形势,同时也面对各种客观上的抗疫困难,但这不代表“与病毒共存”就应该是香港的选择。香港经济的确饱受疫情摧残,但这也不代表“与病毒共存”是香港经济发展的前路。

  特区政府此次的决定,意味着香港要恢复与内地通关或将是遥不可及的事。试问,宽松的隔离政策、宽松的“限聚”举措,又如何能满足“清零”要求?香港或许能从与西方通关中获得一定的回报,但香港经济的根本在于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长期无法与内地通关,代价会十分巨大。

  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自第五波疫情爆发以来,香港录得逾一百万宗感染个案、逾五千宗死亡,教训是惨痛的。而在中央的全力支持下,香港有效提升抗疫效率,如今有数千名内地医护在香港无私助港抗疫,和大多数市民一样,他们都希望这一波疫情能早日过去,希望香港真正做到“动态清零”。香港不能因为抗疫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就产生厌战心态,须知左摇右摆的抗疫态度,最后很可能是“两头唔到岸”。

  前日深圳完成了抗疫工作,两千万的人口,一周之内完成了三次核酸检测,如今社会活动已恢复正常,这样的常态才是香港所要的,这样的经验最值得借鉴。事实上,内地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断提升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水准,快速有效处置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充分体现了我国防控疫情的坚实实力和强大能力,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也证明内地抗疫经验是有效的、高效的。

  目前香港疫情还处于高位平台期。要加强对疫情形势的全面、科学、精准研判,既不能急躁,也不能松懈,始终保持冷静头脑,坚持底线思维,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和工作准备。须坚定落实“科学精准、动态清零”的抗疫方针,围绕“三减三重一优先”的工作重点有序铺排下一阶段工作,全力降低病死率。

  坚持就是胜利。香港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香港绝不能“躺平”,香港需要坚定果断有效的抗疫工作,需要真真正正的恢复常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