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论风生/警惕四类破坏抗疫言行\温滔淼

2022-03-24 04:24:5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香港近日公布的核酸检测确诊和快测检测阳性申报个案虽已有所下降,但是仍未显著回落,加上部分市民快测呈阳后未必会如实申报,意味着香港的第五波疫情至今依然严峻,实际确诊数字相信亦会比官方公布的数字高。然而,部分人或媒体因为种种原因,不断散播一些意图阻挠抗疫的言论,甚至用行动破坏抗疫。面对此一现象,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须警惕和重视。

  煽惑患者播毒与恐袭无异

  第一种最离谱的言行,是感染之后四出播毒或唆使他人感染后播毒。为此,警方日前拘捕两人,涉嫌于2月在两个网上社交媒体平台,发表鼓吹染疫人士四处播毒的言论,干犯“煽惑他人违反《预防及控制疾病规例》”,其中一人更是明知自己已经确诊下,仍在染疫期间外出用膳,使他人蒙受感染风险,涉嫌违反《预防及控制疾病规例》。此等利用自身作为投放传染病病原体容器的行径,如是因其政见而行事的话,根本与恐怖袭击无异。

  第二种是带有误导性质的报道,例如早前有报章的报道以《已打针染疫死者 87%打科兴》为题,严重误导了公众。事实上,这个所谓87%的数字,是先把没打疫苗染疫后死亡的71.2%人剔除在外,同时未有顾及长者感染后死亡率本来较高、长者接种科兴疫苗人数远高于复必泰的因素,并且把只打了一针疫苗后染疫身亡的病患包含在内。显然,这样的标题容易让人误以为科兴疫苗保护力较低,从而减低人们选择接种科兴,以至完全拒绝接种疫苗的意愿。

  第三种是一些拐弯抹角地贬损内地援港医护的言论。当中包括“公共医疗医生协会”主席,早前便以医疗责任谁属、中英文语言对接的所谓“问题”,质疑医疗效率有可能不升反降。及后,有传媒继续炒作所谓医疗责任的问题。

  熟知香港政情的读者,都应该知道这个所谓的“公共医疗医生协会”是什么政治立场,其前主席是乱港分子的铁杆支持者,现任主席则曾接受乱港媒体《苹果日报》访问大肆抹黑香港国安法。而事实上,内地驰援香港的医护人员大多精通粤语英语,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中英文语言对接问题,可见对方只是借此编撰排斥内地医护援港的借口。另外,一些传媒一直都是对内地充满成见,认为内地医护援港一定会出现所谓的“医疗事故”,从而误导部分市民对援港内地医护产生坏印象。然而,在香港疫情如此严峻,本地医疗人手紧绌,难得中央愿意派遣内地医护援港之时,部分人或媒体还要因其政治成见,煽惑市民敌视援港内地医护,对抗疫大局绝对不是好事。

  最后一种值得警惕的现象,便是有人不断教唆他人不要配合政府的抗疫措施。上月下旬,两名女子于网上呼吁市民拒用“安心出行”上载或出示疫苗接种纪录、不要接受病毒检测,捏造阴谋论称政府加强防疫措施的目的是为“报复香港人”等;另有一男一女于在网上鼓吹练武对抗政府,以及不要接种疫苗,最终均被警方以涉嫌违反“作出具煽动意图的行为”等罪拘捕。

  有趣的是,除了乱港分子之外,网上亦流传所谓学者质疑新冠疫苗效用的片段,当中的一些说法曾被港大医学院微生物学系助理教授薛达驳斥,甚至直指是“伪科学”。由于片段拍摄者具有博士衔头,其片段又提及不少一般市民未必认识的术语,令这些质疑新冠疫苗效用的言论,比起一般的反疫苗言论更具误导性。

  伪学术包装图误导市民

  我们甚至可以说,这种貌似专业的反疫苗言论,将会破坏特区政府一直以来,为鼓励市民接种疫苗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而根据卫生署资料显示,第五波疫情的死者中,约9成没有接种或未完成接种疫苗。数据显示,2月21日至3月20日期间,未有接种疫苗纪录的死亡个案比率为每十万人有818.1宗,而有接种疫苗纪录的死亡个案比率为每十万人有48.3宗。

  数据显示,在第五波累计感染新冠病毒的六千多宗死亡个案中,近九成为70岁或以上长者,而当中近九成没有接种疫苗或只接种了一剂疫苗,足以证明完成新冠疫苗的接种能有效降低死亡率,特别是对于长者而言。先撇开此类言论是否违法的问题,散播反疫苗言论,都是极不道德的行为,不论因何立场、因何缘故,发放任何使人害怕接种疫苗的失实信息,借此煽惑他人抗拒接种疫苗,最终只会增加未接种疫苗者的重病和死亡风险。

  时事评论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