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锐评/煽暴“起底”温床 依法管制刻不容缓\方靖之

2022-05-19 04:24:1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新修订的《个人资料(私隐)条例》去年10月生效,将“起底”刑事化,并赋予个人资料私隐专员权力,可向境外服务提供者送达停止披露通知,要求移除“起底”内容。然而,法例实施后,网上“起底”行为仍然猖獗,特别是Telegram继续成为极端分子煽暴“起底”的温床,视法律如无物。个人资料私隐专员锺丽玲日前向立法会表示,去年私隐公署共发现842宗起底相关个案,她并透露正考虑就屡次上载起底资料的平台设立黑名单。

  据报道,当局极为关注近年绝大部分的“起底”信息来自Telegram群组,公署正积极考虑首次引用法例,停止或限制市民接达相关平台。Telegram虽然只是通讯平台,但在世界各地的骚乱中,却扮演着煽动暴乱、发动暴乱以至指挥暴乱的角色。

  在黑暴期间,Telegram成为了暴徒的煽暴、“起底”工具。然而,Telegram母公司一直对当局的投诉爱理不理,未有积极删除“起底”信息。网络安全绝不能成为香港维护国安的“死角”,当局理应依法禁制市民使用有关程式,因为只要Telegram的煽暴群组一日仍在煽风点火,香港社会都不能完全回复安稳。

  香港国安法实施后,极端分子不敢公然造次,但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黑暴只是偃旗息鼓,香港仍然是暗湧处处。在煽暴讨论区“连登”已经有所收敛之时,Telegram的煽暴群组仍然气焰嚣张,原因正在于Telegram的隐蔽性。Telegram近年之所以多人使用,是因为聊天纪录基本只有对话双方或群组成员才知道,加上Telegram允许用户关闭电话号码配对功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从事非法活动的成本。可想而知,这些本来为了“保障私隐”的特点,很快就被用在政治以至暴乱之上。

  在各地的骚乱、“颜色革命”之中,Telegram的隐蔽性让暴徒可以放心利用它来讨论及部署暴乱,而执法部门要从中搜证极为困难,再加上Telegram母公司一直拒绝与各地执法部门合作,导致Telegram俨然成为各地骚乱的“标准装置”。

  2019年的黑暴中,本港暴徒亦利用Telegram作沟通、部署甚至指挥行动之用,还有各种煽暴文宣、贴文,不断挑动网民的对抗情绪。此外,Telegram亦充斥各种“起底”群组,大量张贴官员、警员、爱国爱港人士个人资料,鼓动网民去扰乱、攻击有关人士,制造寒蝉效应。这样的情况在政府打击“起底”法律生效后依然没有停止,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对于Telegram的极端群组,即使是西方国家,并没有因为言论自由,而纵容这些网上违法行为。如德国内政部长今年初就曾表示考虑封杀Telegram,Telegram之后亦在当地警方要求下关闭了64条频道。比较而言,香港对于这些网上不法信息的打击力度明显不足够。

  德政府考虑关停Telegram

  以法而论,现时的Telegram充斥着海量的煽动暴力、违法内容,已经成为网络安全隐患。根据《刑事诉讼程序条例》第89条,任何人协助,教唆,怂慂或促致另一人犯任何罪行,即属就同一罪行有罪。根据普通法,煽动他人干犯任何实质罪行已属犯法,相关法例亦适用于互联网世界。至于大量“起底”信息挑战私隐条例更是证据确凿。除了发布者必须承担法律责任之外,Telegram平台同样责无旁贷,而其母公司一直拒绝没有阻止及清理这些内容和群组,当局应该自行执法。

  现时私隐公署正积极考虑首次引用《个人资料(私隐)条例》第66L条所赋予的权力,停止或限制市民接达相关平台上有关信息发布所在的部分,甚至是整个平台。其实,以Telegram内违法信息之多、传讯之隐匿,要逐一个案进行执法根本是不可能,违法分子可以不断开设新的账户继续从事不法活动。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禁制市民进入相关平台,从源头阻止煽动性言论蔓延,是打击网络犯罪的必然举措,当中不涉及所谓言论自由,而是要明确告诉市民,网络世界不是法外之地,只要有违法内容,不论是Telegram还是其他网上平台,当局同样会果断执法。

  资深评论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