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政策思考/加快推进非本地培训医生来港执业\黄元山、田诗蓓、周嘉俊

2022-05-21 04:24:1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医生人手短缺是香港医疗体系长期以来面临的重大挑战,去年修订的《医生注册条例》有助吸纳更多非本地培训医生。特区政府上月公布首批获特别注册委员会认可医学资格名单,特区政府表示会透过多种形式开展海外宣传活动,推广合资格非本地培训医生可在港取得正式注册及执业的新途径,以鼓励相关人士来港服务。

  历届特区政府均有推出改善医生人手措施,惟医生短缺问题至今仍未解决。目前本港每千名人口只有2名医生,远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3.6名医生),与新加坡(2.5名医生)相比也有明显差距。要解决医生人手短缺问题,除通过进一步增加本地培训学额、改善挽留人才措施等,政府更需要在吸引更多非本地培训医生来港服务上多作努力。

  首先,政府需要尽快扩大认可医学资格名单。当前,首批名单上仅有27项,与最终100项获认可医学资格名单的目标仍有一定距离。政府表示会争取在下月内公布第二批名单,并在年内完成订定相关名单的工作。政府和特别注册委员会务必加快工作进度,令有意来港工作的医学生可以早做准备的同时,尽快满足本港市民对医生人手的迫切需求。

  政府在制订获认可医学资格名单的过程中要有长远眼光,对名单的增减均留有调整的空间,做到张弛有度,以便根据本港实际情况作出适时调整。获认可医学资格名单应发挥“控制键”功能,按本港实际需要适时调节非本地培训医生引入人数,以更好满足市民需要。

  具体而言,可参考新加坡的实践经验:当地早期为保障非本地培训医生质素而随《医生注册法令》推出的“附表二”中仅有29项获认可医学资格,后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多次增减。2009年,“附表二”曾包含多达160项获认可医学资格,而这一数字在2019年最新修订后已缩减至103项。其间,新加坡医生人手从2008年的每千人1.62名医生增长至2019年的每千人2.5名医生。

  引入非本地培训医生,不仅要重“量”,更要重“质”。根据适当的标准引入的非本地培训医生,可以最快速度融入本港公营医疗体系,为市民提供及时优质的医疗服务。在第五波疫情最严峻时,大批内地医护人员驰援香港,协助治疗新冠患者,对缓解本港疫情起到关键作用。两地医护人员在多方面进行深入协作,彼此并无隔阂,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内地医疗团队的优异表现,充分展现了高质量非本地培训医生可为本港医疗体系作出的巨大贡献,也令市民更加期待未来有更多高质量非本地培训医生来港服务。

  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已圆满完成,期望李家超就职后,带领管治团队充分实践“以结果为目标”理念,着力解决医疗相关问题,纾缓医疗人手短缺压力,以改善市民健康、提升市民生活质素。

  作者分别为立法会议员、团结香港基金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团结香港基金医疗及社会发展研究主管;团结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