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政府近年强调要推动“再工业化”,并在基建、资金等政策上提供了支持,但客观而言,总体发展进度缓慢。未来几年是“再工业化”的关键时期,机不可失,政府有必要推出更加有力的举措。
香港的“再工业化”政策目标,是要发展以新技术及智能生产为基础,且不需太多用地或劳动力的先进制造业,以创新科技提升香港制造业的竞争力。过去几年来,政府推出了不少鼓励政策。去年底,香港三个“工业园”也分别改名为“创新园”,并设立了五大重点中心,包括精密制造、数据技术、医疗用品制造及微电子中心等,紧紧围绕“智造”核心,推动香港发展。这些政策的方向总体正确,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事实上,香港“再工业化”的优势和缺陷都十分明显。优势在于研发和融资,缺陷在于土地、人才及研发转化率。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推出政策。例如,在吸引人才方面,应做好配套解决住屋问题,像去年启用、邻近科学园的“创新斗室”(InnoCell)的方式,值得进一步推广;在吸引企业来港、鼓励本地企业研发方面,可以将目前实施的企业“合资格研发活动”税务扣减的幅度加倍扩大。总之,相关政策必须要有足够大的吸引力,务求在短期内看到实效。
“再工业化”不仅是香港长远发展需要,也是破解各种问题的有效抓手。随着“再工业化”的落实,产业及劳工市场变得多元化,年轻人向上流动的机会也会增加,经济发展、民生及社会深层次矛盾将能得到有效改善。
香港面临的是激烈的区域竞争形势,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必须聚焦正确方向,全力推动政策落实。强化“香港智造”的真正实力,香港的可持续发展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