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民生思路/强拍楼龄门槛应大幅降低\姚洁凝

2022-06-06 04:24:0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2021年施政报告中提出,要研究降低《土地(为重新发展而强制售卖)条例》(“强拍条例”)下的强拍门槛,以加快旧楼重建。根据发展局局长早前向立法会提供的最新数字,香港楼龄50年以上的私人楼宇有9162幢,其中有超过55%是“三无大厦”;楼龄达30至49年的有17868幢。另外,现时香港65岁或以上居民占总人口20.4%,即每五个人就有一人65岁或以上。人口与楼宇同时急速老化,学术界称这个为“双老化”危机。

  危机已经迫在眉睫,新一届特区政府加快觅地建屋、精简和优化土地房屋相关程序外,亦可以考虑提升市区重建速度,而提升重建速度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改变现时市区重建局(市建局)自负盈亏的模式,以及如何为“强拍条例”拆墙松绑,令市区土地得以重生。

  特区政府在2001年注资100亿公帑成立法定机构市区重建局,取代土发公司,加强统筹旧区重建的工作,但沿用自负盈亏方式营运。市建局于2005年开始转亏为盈,但坊间一直有声音质疑,市建局作为公营机构,竟毋须配合政府房屋政策,与发展商合作赚得盘满钵满。

  根据发展局向土地审裁署取得的数据显示,2011至2021年间,共接获304宗强拍申请,246宗已完成处理,只有113宗获批,成功率只得37%。另外有133宗是被终止、撤销、驳回或循其他途径达成和解。平均每年只有十多宗获批,这个速度并未能追上“双老化”危机的步伐。

  测量师学会正就降低强拍门槛进行研究,稍后会有详细报告。笔者参考了邻近地区的法例后,发现香港对强拍楼龄的门槛高于新加坡、台北,其中新加坡容许10年以上楼宇达八成就可以进行强拍,台北就容许30年以上楼宇达八成便可申请,两地均有地积比率优惠的诱因,吸引发展商收购旧楼重建。

  定位不清的市建局,加上过于严谨的“强拍条例”,是“双老化”的主因。市建局行政总监早前表示,市建局未来五年6个重建项目收购开支料涉300亿,或耗尽现金储备。笔者认为,若市建局要求政府再次注资,当局应规定重建项目不能只与私人发展商合作,房委会、房协可加强与市建局合作,提供更多的市区公营房屋,让住在同区老化屋邨的市民,可以有原区安置的居住权,这样亦可加大市区土地发展的弹性。

  同时,“强拍条例”的楼龄门槛应大幅降低至30年,业权成数可以按楼龄下调,如30年八成、40年七成、50年六成等,再加上增加地积比率及配套等诱因,增添土地审裁署人手处理强拍申请。相信这些建议,都能让香港的市区重建得以提速增效,解决老大难的土地供应问题。  测量师、民主思路社区干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