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政策思考/“区区有预备”共建“防灾社区”\李国栋

2022-06-25 04:24:1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一条位于元朗的电缆桥日前起火烧塌,导致天水围、元朗、屯门一带大规模停电,交通灯一度失灵、电讯网络中断。据报,区内三间医院的服务亦受影响,有市民要摸黑回家,亦有市民无法返家,消防处共接获约90宗市民被困升降机报告,炎炎夏夜,16万户受影响,当中包括行动不便的长者、长期病患,以及需要照顾的婴儿,犹幸事件中无人受伤。

  提升社会处理危机能力

  紧急事故不可预见,也有部分人在紧急关头未必能快速反应,因而导致严重后果。有学者对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复杂及天灾频繁无常,提出“防灾社区”的概念,强调除了紧急事故管理所着重的缓和、准备、回应及复原阶段外,要减低灾难带来的影响,需从社区的建设及设计入手。

  月前,我与我的研究团队提出建议,由民政事务局(日后的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制订以地区为本的“区区有预备”应急方案,应对疫情;并动员各方社会资本,建立社区疫情预警和通报沟通的二级制度,定期进行社区压力测试,形成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疫情防控模式。我认为“区区有预备”应急方案也适用于紧急事故上。候任行政长官亦曾表示,会认真思考如何有系统地联系和组织地区力量,推展地区工作。期望他上任后,尽快展开工作。

  建立防灾社区的基石是透过个人、民间组织及社区,以团结、互信为基础的集体行动,以有效应对风险灾害并迅速复原。长期以来,特区政府鼓励市民彼此关怀互助,并推动社区参与以及跨界别相联系,目的在于发展和扩大社会资本,在家庭及社区层面应对危机和提高韧性。而发展社会资本不但可提升社会处理危机的能力,同时培育出互助互信文化,为社区带来正面影响,达至社会共融。

  在面对公共健康危机时,社区资本可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以今次电缆桥起火,导致元朗、天水围、屯门一带大规模停电的罕见事故为例。一直以来,电力公司供电稳定,安全纪录良好,却突然爆发危机。有居民说无电、无网络、无水熬了一夜,感到无助;有在家中炎热难耐的市民选择到临时庇护中心过夜;有居民无法与家人联络,通知受影响情况;有医院受停电影响,部分紧急病人需要转送其他医院。不少行动不便人士及长者需要他人照顾,生活大受影响;也有因网络受影响未能接收资讯,质疑为何不启用紧急警示系统……

  幸而,在这个艰难时刻,有不少人伸出援手,例如红十字会设置临时急救站及物资派发点,通宵向有需要的市民提供即时急救服务、小食及个人卫生用品;亦有电讯商准备流动充电器,免费借予客户或让受供电影响的市民享用手机充电服务。

  灾难和意外随时有机会发生,这些机构正正发挥社会资本的功能,以不同途径及方式协助市民。惟在欠缺统筹及资讯交流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变成“各有各做”。因此,民政事务局(日后的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宜在全港18区统筹和指导各社区持份者,例如相关政府部门、地区组织、社福机构、慈善团体制订应急方案,为各持份者列明各自的定位及工作规划,并实践社会资本应有的四重功能,即社区动员、物资调配、地区沟通及组织协调。

  多方合力凝聚社区力量

  红十字会日前在社交网站发文,建议家中预先为自己及家人准备逃生包和制订应急计划。备受疫情困扰,我们确实需要居安思危,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香港赛马会灾难防护应变教研中心(教研中心)于2014年获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资助成立,旨在提升社会各界的灾难防护及应变能力,共建安全社区。教研中心通过与学术界及社区伙伴合作,致力提供完善的平台,促进相关培训、研究、政策讨论及知识交流,凝聚社会的防灾氛围。除了提升市民的灾难防护意识,教研中心鼓励社会不同界别人士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共同提升香港的抗灾能力;亦为专业医护和救援人员提供培训,促进各方的知识共享,提升他们在灾难管理的领导才能。

  笔者认为,重构社会资本是疫后增强社会凝聚力所必需的工作,长远有助巩固社会秩序,提升居民心理健康及生活质素。社区能力的体现、社会资本的累积,不能单靠社区单一人力资本或个别领导、单一财力资源、个别组织或成员可达成。回应社区的需求,在地区上发挥凝聚社区的力量,需多方付出努力。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赛马会灾难防护应变教研中心理事会主席、前智经研究中心理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