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井水集/灭鼠需要“好猫”\龙眠山

2022-07-23 04:23:2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香港消灭一只老鼠的平均成本超过1万元,高得令人吃惊;更叫人匪夷所思的是,有北角居民发现,家中老鼠吃下食环署提供的整包鼠饵后,非但没有被毒死,反而“龙精虎猛”,半年间老鼠由手指长度,变成手掌般大。毒饵养肥了老鼠,简直是黑色幽默,难道本港的老鼠成“精”,毒饵已无奈其何?

  大公报记者在红磡后巷取得食环署投放的两份鼠饵,交给化验机构,发现饵中含有的灭鼠剂浓度比政府规定标准低达六成至八成。专家直言样本鼠饵远低于标准,意味着老鼠吃完整包药也不会死,甚至因此产生抗药性,并以“离谱”形容事件。

  真相,就是如此简单。但问题来了,为什么鼠饵无效?是本身质量不合格,还是仓储条件差或者投放时间、地点不对,影响了药效?最大的疑问是,为什么记者能找出鼠饵失效的原因,有关灭鼠部门却仿佛长期蒙在鼓中?可见不是老鼠成“精”,而是灭鼠方法太笨。

  这些年来,政府为灭鼠出尽法宝,扭尽六壬,既用传统的鼠饵,也引入高科技的气压灭鼠器、夜视摄录机、热能影像摄录机等等。灭鼠人手不断增加,食环署专职灭鼠队加上外判,现时有3000人灭鼠,相关财政支出不断增加,数年间增加七成。但结果是政府投入愈多,鼠患问题愈严重,似乎陷入恶性循环。

  香港是国际大都会、旅游城市,但如果前街后巷老鼠成群结队,甚至不时发生市民及游客被老鼠咬事件,岂非大煞风景!

  不管白猫黑猫,捉得到老鼠才是好猫。新一届特区政府强调施政以“结果为目标”,要用KPI来衡量工作成效,在灭鼠方面更应该如此。灭鼠工作做得好不好,不在于投入了多少钱和人手,使用了什么方法,而在于鼠患是否受控,市民是否满意!

龙眠山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