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事论事/积极应对挑战 香港重新出发\黄永光

2022-07-25 04:23:5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第六届特区政府就职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肯定“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习主席强调,“一国两制”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了的,这样的好制度,没有任何理由改变,必须长期坚持!

  习主席重要讲话中提及“一国两制”20次,同时明确表示中央政府“完全支持香港长期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巩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维护自由开放规范的营商环境,保持普通法制度,拓展畅通便捷的国际联系”,以及“香港同世界各地展开更广泛、更紧密的交流合作,吸引满怀梦想的创业者来此施展抱负”。“一国两制”这个成就了香港及丰富了国家的制度将会长期坚持,向那些寄望香港未来的国际投资者,释放了明确、积极的信号。

  同样值得留意的是,习主席于讲话中多次提及香港的国际地位,强调香港的发展方针要继续保持普通法制度、巩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及畅通便捷的国际联系。习主席还向新一届特区政府提出“四点希望”,当中强调中央全力支持香港同世界各地展开更广泛、更紧密交流合作。

  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无疑将继续成为内地对外经贸、交流和连通国际社会的重要平台。要发挥好这个角色,香港必须理顺人才、资本及货物的自由流通。参考数据,2019年,即疫情爆发前,内地接待外国旅客约3188万人次,而出境旅游人数则达1.55亿人次,可见中国游客对全球旅游业举足轻重,亦反映内地的内需市场庞大,能支撑本土旅游业。

  务实谨慎原则处理通关

  香港是开放的经济体,人才、资本及货物自由流通乃经济命脉。2018年,访港旅客高达6515万人次,当中22%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游客,他们平均逗留3晚,在港的消费总额高达港币3317亿元,平均每位旅客消费港币6614元。至2021年,受疫情影响,游客锐减近99.9%至91398人次。旅游业作为本地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情况极为严峻。香港人口稠密,而且作为国际金融及贸易中心,要完全清绝病毒难乎其难,然而防控措施仍能有效应对。故此,我们在通关方面,要以务实、谨慎的原则实行。

  香港是环球新冠疫苗接种率最高的地方之一,约93%人口至少接种过一剂疫苗,与新加坡相若。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估计,香港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即四到五百万人曾感染,有较高的群体免疫力。透过精密计划的“闭环管理系统”,我们可在抗疫与开放之间做好平衡。

  随着对冠状病毒有更加深的认识、治疗和疫苗接种取得进展,一些地区采取新的防疫举措。在此方面,香港可因应实际情况,优化抗疫政策。

  香港以其自由、开放及与国际融合的传统优势,在促进“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项目上发挥独特作用。香港是亚洲及世界领先的物流及金融枢纽,尽管现在面对巨大挑战,但其根基依然牢固。

  社会上有建议将酒店隔离缩短至3天,配合居家隔离4天,并逐步取消对已完成接种疫苗的市民和旅客的隔离措施。本月初我从新加坡公干返港,亲身体验亚洲两大城市截然不同的经济状况。新加坡已取消对已接种疫苗旅客的旅游限制,本港经济在今年第1季按年收缩4%,同期新加坡则增长3.7%。

  香港和深圳两地交流频繁,如两地完全开放,难免担忧可能令新冠肺炎感染个案数字增加,这点可以理解。我们可积极考虑在两地以“闭环管理系统”设立气泡机制予旅客、商务人士及大众,此举在内地许多城市已推行并见成效。香港有责任和能力确保深圳免受爆疫风险。

  加强诱因吸引人才来港

  当然,随之而来必须加强清洁、消毒和病毒检测等措施,以确保“闭环管理系统”有效实行。这些措施固然涉及成本,但我深信香港和深圳互通后,商业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定将远超投入和管理成本。

  过去两年,香港的财政储备因推出多项抗疫及支援民生的政策而持续下降。由于经济急速萎缩和商业活动锐减,我们的财政储备还能支撑多久,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们亦看到过去两年有些人选择离港,其中包括护士、教师、专业人士及他们的子女。离港各有原因,但我从许多朋友了解到,其中一个原因是未知香港何时通关或取消对入境旅客的隔离限制。人才流失的同时,世界各地人才移居香港也较少。有人体验过后选择回流,有人则于新国度定居下来,这对我们未来生产力都有深远影响。

  我们必须加强人才来港诱因,例如税务优惠和回赠,吸引香港人才回流,以及吸引各地菁英来港。我们需要助香港提升亚洲国际都会及中国最国际化城市的魅力,面向全球,并为国家作出贡献。只要细心规划策略和措施,我们一定能做到。

  香港拥有许多独特的优势,有助香港重新吸引人才和企业。优化抗疫政策,是首要一步。

  大湾区共同家园青年公益基金、香港创新基金及香港社区基金主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