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政策思考/研究建立“综合文化资料库”\黄元山、林玥彤

2022-07-30 04:24:1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珍宝海鲜舫的沉没,令不少市民唏嘘,亦再次引起大众对本地文化保育议题的关注。的确,文化保育已是燃眉之急。随着新一届政府上任,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在七月正式展开工作,而当局正面对的一个急迫挑战,就是必须正视本地文化遗产的保育及保护。

  从粤剧到皇都戏院,文化遗产涵盖了广泛的物质与非物质形式,这些幸存的遗产代表了人们代代相传的知识财富,是一个地方珍贵的生活写照与印记。我们必须了解香港拥有哪些文化遗产、判断哪些是值得保护,才有助我们了解香港、了解自己。

  记录文化资源便是第一步。综观全球,许多国家及地区早已建设文化资料库,将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的材料数字化,如旧报纸、期刊、照片、诗歌、艺术品、手稿和文学作品等。这项工程对保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尤其重要。

  今年五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推进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旨在将国家的文化资料数字化,其中包括与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在理想的情况下,只要有了这些资料库,各种文化遗产将会被存放在区域和省域文化大数据中心,以及国家文化专网上,从而得到多重保护。建立资料库的目的在于推动文化生态中的保育、研究与创新,例如协助大学、文化科技公司或内容服务提供者的业务。

  在欧洲,法国也运营着一个文化遗产及藏品的开放平台。这个平台收录了大约四百万件法国文化财产,包括绘画、建筑、摄影作品,以及各类收藏于法国博物馆或图书馆中的藏品。

  这类线上资料库可以识别、存储和推广文化遗产资讯,并持续更新以发掘更多值得保育的事物,将文化资讯带给大众,进一步推动研究与教育工作,培养决策者以及普罗大众的保育意识。

  事实上,香港亦有属于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为本港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包含了48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讯,如粤剧、南音和戏棚搭建技艺等。不久前,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更开发了“博物馆统一藏品管理系统”,集中管理辖下的馆藏,加强博物馆之间的信息共享,这也算踏出了重要一步。

  除了由政府部门管理的资料库外,还有其他,譬如香港中文大学的戏曲资料中心(中大中国音乐研究中心的附属单位)便致力于保存粤剧曲谱、剪报和录音带等档案资料。因此,各机构绝对有足够的空间合作,建立记录香港文化资源的综合资料库。作为重整香港文化保育政策的一环,我们应该加强记录文化遗产和知识,并开发更深入、全面以及便利的线上编目,供公众使用。那么,将珍贵的文化材料记录下来之后,下一步又应该做什么呢?现在是文化体育及旅游局该认真关注文化保育的时候了。

  作者分别为团结香港基金高级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博士;团结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