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教育思考/从中史科发展看如何加强国家观念(上)\黄家樑

2022-08-04 04:24:1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当中提及“青年兴,则香港兴;青年发展,则香港发展;青年有未来,则香港有未来。要引领青少年深刻认识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

  回顾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港英管治影响,香港推行中国历史教育时举步维艰;回归25年来,中史科地位亦曾经岌岌可危,以致有部分年轻一代未能准确和深刻认识国家,民族自豪感的建立亦无从谈起。以下将回顾香港中史科近70年的发展史,希望能继往开来,探讨中史科加强年轻人国家观念的良方。

  在教育目标上,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文科检讨委员会报告书发表,建议将中史科独立于“中国文学及历史科”之外,但是港英政府基于政治考虑,予以否决,令中史科要迟至1965年才成为独立的科目。与此同时,委员会受港英政府意识形态影响,在订定中史教学的目标时,明确指出:“中史教学……却不能鼓吹民族自负和宣扬仇外的情绪。”对中史教育的国民教育成分贬抑为“民族自负”,其实是要中史教学朝着“民族感情淡化”的方向发展。

  在课程范围上,上世纪50年代初,英文中学和中文中学的中史教学皆以1911年至1945年的现代史为重心,循1941年内地编订的内容和纲目。众所周知,现代史的学习能促使学生认识到当前政治社会问题的根源,并有助孕育中华民族自强意识,港英当局对此采取限制政策。于是,中文中学和英文中学的中史课程分别在1960年和1958年作出修订,学习的历史年限改为1911年,现代史课程从此删去。更甚者,在1963年,中文中学中史科的会考课程更以1793年的“马卡尼来华”为下限,刻意回避鸦片战争的课题,其压抑中史科民族教育内涵之心昭然若揭。

  在教学课题上,不但列强侵华的近代史是禁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当代史更是不可触碰的红线。然而,踏进上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上升,中国与美西方的关系亦随着尼克松访华而有所纾缓。与此同时,香港年轻人,特别是大专学界,争取认识祖国之心渐成气候。在此形势下,港英政府开始放宽中史科禁区。在1972年,英中的中史课程加入了1911年至1945年的现代史,并增加“共产党之兴起与国共关系”的题目;而1975年颁布的初中中史课程,更突破性的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当代中国的内政与外交”,并在政治史以外引入文化史课题。

  然而,在解禁之余,港英政府对“民族感情”仍抱有抗拒心态。检视当时编订的初中课程纲要,教学目标明显地只有传统文化的认识,而没有“民族意识”的培养。更重要的是,1974年中中和英中的会考中史科合并,新颁布的课程分为甲、乙组和乙、丙组两个组合,甲组由上古至南北朝,乙组由隋至明,丙组由清至现代,而绝大部分中学都选教甲、乙组,不少年轻人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史盲”实种因于此。新一代对近现代史的认识贫乏,对中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难以建立,影响至深且远。 中史教师会副会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