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教育思考/从中史科发展史看如何加强国家观念(下)\黄家樑

2022-08-05 04:24:1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港英政府长期以来操纵中史科课程,先是回避近现代史,以免影响其“管治合法性”;其次是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历程视为禁忌,惧怕新一代认识国情;三是重政治史而轻文化史,局限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力求淡化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

  随着1997年临近,中国历史科改革的呼声日渐壮大,加上课程发展议会引入了非官方的成员,港英政府的控制相对下降。1992年推出的高级程度中史科课程不但加入了1949年以后的当代史内容,教学目标也明确列出“启发民族责任感”宗旨;而1993年开始推行的会考中史课程亦加入了1949年以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范畴。及至1997年,初中中史课程进一步改革,加入香港史内容,凸显香港与内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列出“通过对民族文化及国家历史的认识,建立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及归属感”。虽然基于历史上部分港人所存在的一些心态,课程内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就仍着墨不多,但整体上已是难能可贵。可见,第一任行政长官上任后,初中中史科出现了根本性转变,是为香港回归祖国后摆脱“殖民教育”的重要一步。

  中史教师“兼教”问题须解决

  可惜好景不常,2000年,当时的教育局官员将中史科独立科目的性质改变,容许学校以中西两史合并,或推行校本综合科目,取代中史科,令国史教学无法有效开展,中史的课程文件沦为空谈。幸好,第五任行政长官上任后,恢复初中中史作为独立必修科地位,协助新一代客观、全面、有系统地学习国史,了解国家民族的过去,并鉴古知今,对国家和民族拥有一份温情与敬意。其后初中课程更作出改革,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当代史,强化香港史以突出香港与内地关系,引入文化史以孕育民族意识,针对港英时期中史教育的三大弊病对症下药。

  新课程开展至今已有两年,但前线教师表示须在“古今并重”的原则下加强近现代史教学,并在政治史之外加入文化史内容,令教学内容稍见超载,普遍反映课时不足。影响所及,教师或只能作简略讲授,无法介绍当中有趣和有意义的细节;或无暇进行各种课堂活动,被迫以单向式教学追赶课程进度。

  因此,中史科的改革立意至佳,但具体执行还待各方出谋划策以臻完善。此外,作为普及教育的初中中史科,不应以考试导向,而应是趣味盎然,令莘莘学子热爱国史,进而热爱国家。在这方面,中史教师的“兼教”问题仍未解决,师资质素和培训工作未有进展。另一方面,怎样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如参观各大博物馆(特别是最新开幕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观赏历史电视剧片段;甚至结合以历史为背景的网上游戏进行教学,一切仍有待开发。

  更重要的是,当前仍有小部分教师对中国共产党抱持负面心态,如何引领和协助他们,特别是新一代教师,用中国人史观和宏观视野,公正和客观地教授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取得正面和积极的成就,实在是当务之急。

  新课程在新学年将会在中三级开展,当中有关改革开放的史事占相当篇幅,涉及大量国民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工作,如何令课程精神落到实处,有待各方合力推展。

  总而言之,中史科如何配合国家发展大势,培育熟知国史国情的新一代,做好中国共产党发展史教育,说好中国故事,正面和客观看待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拥有一颗中国心,将是重要使命。教育当局在当前从由乱到治迈向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应主动把握机遇积极作为。

  中史教师会副会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