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科学规划绿化地带 平衡生态与发展\香港青年事务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菁英会副司库 陈文伟

2022-08-07 04:24: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特区政府可以科学的决策规划,平衡保育生态与住屋需求,做到切实排解民生忧难。

  土地房屋供应不足是香港其中一个深层次问题,但每当政府考虑发展市区及郊野公园之间的绿化地带时,便有些专家、组织跳出来反对。其实生态与发展两者不一定处于对立关系,特区政府可借鉴新加坡绿色城市计划的经验,以科学的政策规划,平衡保育生态与住屋需求,做到切实排解民生忧难。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重要讲话中对新一届特区政府提出“四点希望”,并在“切实排解民生忧难”一点中强调:“当前,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变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宽敞一些、创业的机会更多一些、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年纪大了得到的照顾更好一些。”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日前表示,不排除在郊野公园边陲地带兴建公营房屋,再次引起社会对发展郊野公园边陲地带的关注。特首李家超强调,不论公私营房屋,新一届政府都希望“提速、提效、提量”,并对土地来源持“希望探讨所有可能性”的态度。而当中最主要是考虑改划市区及郊野公园之间有逾16000公顷的绿化地带,郊野公园为次要。

  借鉴海外经验果断施策

  要解决房屋供应难题,关键在于“增加土地供应”及“缩减造地时间”,香港已开发土地(25%)中住宅用地只占7%,其余75%的土地用途包括郊野公园、绿化地带、农地及林地等,单就郊野公园占香港面积约40%,而绿化地带就有16000公顷的土地。

  现时公屋轮候总共有超过24.5万宗申请,轮候时间增至6.1年,创23年新高。规划署前署长凌嘉勤表示,过去规划署曾找到约150公顷绿化带改划,成功后可获约10万个住宅单位,将可满足40%公屋轮候,缩减约一半公屋轮候时间。然而,问题是每当政府提出解决房屋方案时,就总会有些专家、组织等跳出来,以“破坏生态环境”、“侵犯居民权益”等理由公开反对。

  但事实是发展就一定会破坏生态吗?以“花园城市”新加坡为例,当地土地面积只有724平方公里(约香港的三分之二),郊野公园占比只有8%,自然保护区面积却达3144公顷(比香港多1000公顷),人均居住面积更比香港大一倍(30平方米)。

  新加坡由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制定了绿色城市计划,在发展规划中预留绿色空间的百分比,更加订立每年种植树木的指示,新植树的数量从1974年的约16万棵增加到2014年的140万棵,并且计划在2030年前增加200公顷自然公园、新增种植100万棵树,吸收额外78000吨二氧化碳,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新加坡的例子说明,只要有科学的政策规划,生态与发展是可以并存,既可以让人们住得更宽敞,也可以享受到绿色生活空间。反观香港,至今仍然没有以科学的准则来制定规划郊野公园的政策,更没有设立香港生态数据库、数据指数。要改善香港居住困难的问题,不单止需要有勇于冲破难题的官员,有关部门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更必须以科学、理性、客观的态度来向公众解释、引导,甚至多举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例子作为参考,让公众获得更多的资讯,支持政府的政策,总的来说就是要提高治理的水平,才能够切实排解民生忧难。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