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了解中国经济的启蒙书\香港华菁会副秘书长 杨田田

2022-08-14 04:23:5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研究当代中国经济的书籍不少,但明确以中国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为研究主题,从多角度展开分析,语言又不枯燥的书,并不多见。《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8月)就是这样一本书,把经济学原理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论述中国经济的发展。本书的特色是注重描写现实,注重介绍“是什么”和“为什么”,力求给读者提供客观平实的资讯。

  我以前了解过一些中国经济的特有概念,比如“分税制”、“土地财政”,但对于概念之间的因果联系一直理解有限。《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有效地给予我这方面的资讯补充。

  以“分税制”为例,作者从1985年到1993年的分税制说起,介绍当时财政承包制的逻辑、应用和影响。彼时的分税制“交完中央的,剩下的都是地方自己的”。分税制的正向作用是地方有动力扩大税收来源,大力发展经济。但副作用包括造成中央财政预算占全国财政预算总收入的比重低,中央收入越来越少。究其原因,是因为如果地方税收收入增长过快,会使得未来上缴基数或分成比例提高。此外,地方找到办法,把预算内的税收收入转为预算外的收入。比如先给企业减免税,再用其他方式从企业收回部分。这些行为都不符分税制的初衷。

  因此,分税制改革就迫在眉睫。到1994年,分税制改革把税收分为三类:中央税、地方税、共用税,同时分设国税、地税两套系统,与地方财政部门脱鈎,省以下税务机关以垂直管理为主。这种设置可以减少地方政府对税收的干扰,保障中央税收,但两套机构导致税务人员激增,提高了税收徵管成本(注:2018年,国税与地税再次合并)。至此,分税制改革和土地财政的联系就不言而喻。分税制改革改变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模式,催生了“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成为地方政府推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资金来源。

  另外一条线是,分税制改革后,基层财政出现不少困难,因而又引发了系列改革,包括“省直管县”,即省绕开市财政,以免市财政截留给县的财政资源。这样使部分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强劲,但同样令省的管理维度增大,有时出现“管不过来”的情况。

  总的来说,贯穿全书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不能脱离政府谈经济,是理解中国经济的基本出发点”,对此我是十分赞同的。在中国,政府不仅规范经济活动,还直接从事经济活动。这固然和西方经济学理论不一致,但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且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经验,得到成功的实践。

  我认为,从认识国情的角度出发,这本书是内地及香港大学生了解中国经济的合适启蒙书。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