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第七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发表主旨演讲,并向香港提出“四点希望”,希望香港各界继续主动作为,推动与共建国家开展更多务实合作;做强专业服务,打造“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加强人文交流,促进“一带一路”沿线民心相通;深化与内地合作,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韩正副总理在演讲中多次提到“积极”,涉及香港与海外和内地交流,本文循着特区政府和相关机构、持份者在参与“一带一路”的积极性作探讨。
单一金融产业后劲不继
自2017年以来,香港特区政府与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等十几个“一带一路”共建国签署《自贸协定》和《投资协定》,两份协定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经济和技术合作、争端解决机制及其他相关范畴,香港特区与成员国之间互相提供法律保障和更佳的市场准入条件,降低营商门槛、扩大商机。特区政府于疫情前亦多次举办考察团,带领本港商界、中小企和创新科技业界到泰国、越南等地考察,并与当地的政府代表、商界组织会面,就两地商贸往来打下了扎实基础。
韩正副总理在演讲中表示,希望香港继续主动作为,推动与共建国家开展更多务实合作,拓展畅通便捷的国际联系,扩大经贸合作关系。这反映了香港特区在“后疫情”的新常态下,需要想方设法继续保持联通世界的国际地位,积极作为。笔者认为,特区政府在精准防控的指导思想下,若入院重症率仍然偏低,可考虑通过放宽入境政策隔离措施,促进人员往来;其次,要继续用好线上会议、线上博览等网络形式,为本港商界与外界继续保持沟通联系,积极寻求在后疫情时代中各国的合作空间和机会。
例如,香港在抗疫防疫的工作上属国际领先水平,特别是由本地大学开发的不同研发方案和器材,包括便携式检测仪、大数据追踪病毒传播链等,对一些相对未完全发展的“一带一路”国家来说,是当下所需。特区政府应发挥积极性,主动宣传“Made in Hong Kong”,或以线上形式联络当地政府或医疗机构,介绍有关产品,既为本地业界开拓商机,也令该些国家能有渠道购入有关产品,保障当地国民健康,互利双赢。
“四点希望”中还指出,希望香港做强专业服务,打造“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法律、航运、金融、咨询等专业服务。这正对应香港的优势产业。诚然,香港在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上领先周边国家和地区,金融产业更被视为亚洲第一。然而,正因为这种自信,令香港有关的专业服务,较少有“走出去”的动力。以金融市场为例,香港过往一直沿“领进来”的方式发展,即以自身优越的产业基建和交投畅旺的资本市场,吸引海外、内地资金和企业来港,这种模式过往一直行之有效。然而,在全球经济转型、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科创浪潮冲击下,本港单一发展的金融产业显得后劲不继,更开始被诟病为“食老本”。
让人才和服务“走出去”
中央政府、特区政府一直强调的金融创新,亦在业界缺乏积极性下难以取得显著成效。以金融创新产品为例,迄今,香港只有Welab、MoneyHero等金融初创公司,能将服务开拓至内地或海外市场。相对的,内地的线上金融产品,诸如移动支付平台、证券交易平台,却以万军之势涌入香港市场并获广泛使用(特区政府将消费券注入市民移动支付平台的措施亦助力移动支付平台之普及)。然而,这不代表香港缺乏相关人才,若特区政府能在法律政策上松绑,本地金融机构大胆创新发展,善用新一代的科技专才,必然可以令人才和服务“走出去”至东南亚或“一带一路”市场。
期待新一届特区政府不断努力,“以结果为目标”,带领香港开创新局面,贡献“一带一路”建设。
全国青联委员、香港菁英会主席、中山市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