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政策思考/完善数据基建 推进生物科技产业发展\水志伟、曾文轩

2022-09-05 04:24:1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七年前的“冰桶挑战”风靡全球,引起了人们对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俗称渐冻人症)的关注。渐冻人症目前仍是为无法治愈的运动神经元渐进性退化疾病,大部患者病发后只有2至5年的平均寿命。近日,香港有科创企业成功利用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平台,筛选及分析出与渐冻症相关的基因;团队迅速找到“潜在治疗靶点”,除了大幅降低了药物开发的成本和时间,更为患者带来希望。

  显然,数据是未来生物科技发展的能源,而数据基建是策动香港数字生物科技产业的基石。分析包括基因组在内的组学数据与临床数据以及个中的关联,能够协助找到疾病的特征及原因,继而向患者提供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可考虑让内地数据过境河套

  香港去年启动的基因组计划,旨在分阶段为两万个指定疾病及研究组群个案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然而,计划对象数目比新加坡“全国精准医学计划”2027年期望达到的110万个相对少,承诺建成的港人基因组数据库具体开放措施也还未成形。而医管局亦于2018年设立了大数据分析平台,让大学科研人员于其“数据实验室”,在安全及受控的环境下使用临床数据。特区政府亦承诺推动医管局伙同科技园公司开放数据予科创企业使用,但具体安排仍在筹备阶段。

  事实上,内地拥有庞大的病患资源,当中不少基因数据更具研究价值。而世界最大的综合基因库──中国国家基因库正好坐落深圳,内地多所公营医院也拥有大量的临床资源。然而,国家基因库的资源只供与其有合作项目的单位使用,仍未达至全面开放共享;而尽管深圳卫健委设立了“卫生健康发展研究和数据管理中心”统筹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数据的统一归集及共享,中心暂时未见有定下数据开放共享政策。

  若然这些数据基建能够开放共享予港深两地大学及合资格企业在境内使用其汇总数据(aggregate data),两地科研人员则毋须费力自行收集有限的数据,而能够便捷在这个“油矿”中找到不少科研机遇。

  为充分发挥香港的大学科研优势,建议可以积极考虑允许这些数据过境到香港河套使用。现时内地未有先例将大规模的汇总数据过境,目前只有四所香港的大学在内地设立的分支机构获科技部列为试点单位,可独立申请人类遗传资源出境来香港进行科研合作。

  因此,我们认为横跨港深两地的深港河套“一区两园”可以成为国家制度性突破的试验田,让合资格香港科研人员在河套香港园区使用内地数据。同时,香港河套必须规划数据基建,如同国家基因库运作般,除了应透过云端安全防护以至区块链等技术确保数据不会外泄,也应建成具备高效能运算(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的数据中心允许深入的数据分析。

  严格审批确保数据安全

  而有关部门可考虑在河套建立负责审批数据使用的人类遗传资源办公室分支,除了提供绿色通道予河套注册科研机构使用相关数据,也可负责完善数据过境机制。这个分支的成立,除了能够加快处理各项申请审批,也能承担专家现场勘查评审工作,并更好管理及监督数据过境的操作及合规事宜。

  香港除了要善用内地庞大资源,也要提速提量完善其基因组计划,并确保持续开放共享医管局临床数据;而香港自身的数据基建更可与上述提及、专门储藏过境数据的数据中心形成网络,在管理上产生协同效应。若然香港要奋力发展生物科技产业,必须把握数字时代带来的机遇,“基建先行”善用数据加快研发过程及创造更多先进诊疗方案。

  作者分别为团结香港基金研究总监及经济发展研究主管、团结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