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事论事/加快“北都”建设 为香港增添新动能\叶建明

2022-09-09 04:24:1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多名立法会议员日前视察了北部都会区,包括沿沙头角、文锦渡、香园围以及罗湖4大口岸一线进行实地考察。议员们认为,北部都会区将有力促进本港产业升级,进一步强化深港融合发展,特区政府应该尽早规划,加快发展。

  而在9月1日,行政长官李家超与广东省、广州市及深圳市领导进行线上会议后,宣布为港粤两地敲定了新的合作计划,就加强粤港合作机制,广东省和特区政府将设立13项合作专班,涵盖北部都会区、商贸、青年、航运等重点合作范畴。看来,与广东协调合作加快北部都会区建设已经进入政府的计划篮子中。

  自上一届政府提出建设北部都会区,发展“双城三圈”的计划后,香港社会普遍支持并抱有极大的期待。现在早已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如何规划,能否尽早动工,何时完工见效的问题。

  北部都会区建设,是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与深圳融合发展的最好抓手;是香港改善经济结构,提升创新科技能力与空间,平衡南北发展,以及为更多人提供就业,改善居住环境的最大机遇;而就当前香港经济现状来看,也是重振经济,重拾竞争力的最重要机会窗口。

  以基建拉动整体经济发展

  持续近三年的疫情,令香港市道萧条,经济受挫。但短期内,还看不到疫情结束的曙光。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增长的难度客观存在。而且必须清楚地看到,全球经济走向衰退,消费疲弱,产业链供应链的恢复不是一时三刻能解决的。作为高度外向型经济体,香港靠自己的内生动力推动经济复苏,将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上,并在融入大湾区发展建设中,增加自身发展动能,更有利于本地经济积蓄动能尽快重振。

  从经济学角度看,当经济危机来临时,全球购买力减弱,构成经济增长的消费和出口都会出现萎缩,能拯救经济的只有投资。这也是为什么,过去每逢经济危机,都会大兴基建,进行有效投资。当然,这不仅仅是个别地区的经验。在拜登接任美国领导人后,也试图投资几万亿美元推动基建,实现经济增长。

  基建投资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十分明显。投资既可以带动产业链条上的行业复苏,也能解决更多人就业问题。经济危机时搞基建,令有效的投资转化为生产要素,能为未来经济发展积蓄力量。

  今年4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更好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稳增长的作用。专家更提出要通过国家级别的“大型工程”、以工代赈的方式来达成稳就业、稳增长的目标。

  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将是一个投资巨大的工程。今年2月财政预算案公布时,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特区政府会预留千亿元推动北部都会区发展,加快推动区内土地、房屋和交通基建项目的进程。他同时表示,特区政府正积极推展新铁路项目,北环綫和洪水桥站的环境影响评估工作已经展开,东涌綫延綫和屯门南延綫的铁路方案也已刊宪。与此同时,香港民间资本充沛,大量民间资本对于投入北部都会区建设有兴趣,前提是如何做好引导。

  新一届特区政府强调高效、务实,以结果为目标,强调致力解决问题,提升施政效率。行政长官李家超首份施政报告下月出炉,在此就加快北部都会区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按部就班”发展不合时宜

  第一,香港融入大湾区建设要更主动。虽然过去几年来,大湾区城市间,粤港澳合作的各种平台建设、项目合作一直在向前推进,但客观来说,广东9城市主动性更强,更善于利用国家提供的各种政策机遇。为此,香港要把握自身优势,主动规划,主动寻求合作定位。

  第二,要加快规划进度。科学规划对北部都会区建设必不可少,但并非是规划时间越长就越科学。“按部就班”不再适合这个亟需发展的时代。而且香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经济状况也需要有“强刺激”。

  第三,发展是阶段性的推进,可以前期进行的一些事情,要尽快动起来。香港北部都会区设想出台后,深圳一刻没有閒住。早在今年一月,深圳紧邻香港的南山、福田、罗湖和盐田区所提出的发展计划当中,都将香港北部都会区作为规划纳入其中,而且近几个月陆续见真章。

  就在8月,深圳市盐田区发布了《加快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建设的实施方案(2022-2025年)》,围绕基础设施、空间载体、制度规则、文旅产业、商贸消费规划“五大工程”,提出30项重点工作,紧密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其中,沙头角口岸重建工程将于年底开工。根据方案,到2025年,合作区新增年旅游人次超过1000万,形成千亿级旅游消费产业集群。相比而言,香港更多的还是纸上谈兵。

  北部都会区建设蓄势待发。但绝不能只是不断蓄势,关键需要执行力和效率。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岛各界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