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李家超将于下月发表任内首份施政报告,内容备受各界关注。面对内外政经环境的急剧变化,如何纾解民困、改善民生将是施政报告的重点,市民希望在经济发展、人才引进和培育,以及土地房屋等政策上可以有更多创新和突破。但笔者更期望施政报告能够体现政府转变治理理念的决心,迎难而上,提升施政效能,展现出解决香港深层次矛盾的决心和勇气,成为一份为香港开新篇的施政报告。
为何笔者关注施政报告所反映的政府治理理念?原因有二。一方面,在香港特区的政制下,过去每一届政府的施政连贯性及继承性难免有所不足,施政报告往往只能反映当届政府的行动目标与计划,成效又取决于政府管治团队是否能够团结一致执行政策,因此政府必须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治理理念,才能在各方面有所作为。另一方面,从近期有关收回粉岭高球场兴建公屋,或是调整通关措施的讨论中,都反映出平衡经济与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对香港发展越来越重要,在创造财富、积累财富的过程中可否做到分配正义,正是治理理念和水平的体现。
谈及政府与社会关系,政治学领域内共有四种模式,分别是“强政府─弱社会”、“弱政府─强社会”、“强政府─强社会”及“弱政府─弱社会”。笔者认为,特区政府与香港社会长时间属于“弱政府─强社会”的状态,尤其是有一些人奉“大市场、小政府”为不可逾越的金科玉律,导致政府部分职能欠缺,未能贯彻施政理念,令政府无法发挥自身所有能力,造成市民难以安居、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保障欠缺、社会阶层分化、固化等问题。香港国安法实施后,社会环境虽趋于稳定,但摆在特区政府面前尚待解决的住房、医疗、养老、教育、扶贫等各种类社会问题,仍然严峻。
加拿大智库菲沙研究所继续把香港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但我们必须要清醒认识到,如果发展成果无法惠及全体市民,那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只是虚名,提高市民获得感、幸福感,提升香港作为宜居宜业城市的竞争力,才是核心关键。放眼世界资本主义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趋势来看,香港的资本主义仍然停留在古典资本主义甚至是原教旨资本主义的阶段,始终强调有限政府、自由放任的原则,实际上却是走向资本家所主导的市场垄断和有限竞争的市场生态环境,这反映在市民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包括能源、电信、交通等范畴几乎都由数家企业垄断。如果不改变治理理念,继续死抱积极不干预政策,不引入适度的政策干预,社会深层次矛盾恐难以有所改善。
过去特区政府奉行的治理哲学,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与回归前没有太大分别,归纳为自由放任和积极不干预,具体包括“大市场、小政府”等方面,但这些原则并不是金科玉律。随着时代变迁,特区政府应该要有新的发展观、理财观,新的政府职能与市场观念。虽然基本法规定香港特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但并不代表资本主义制度下现存的弊端不变,错误、过时的治理理念必须及时调整,错误的政府定位必须坚决改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其正确内涵。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四点希望”,第一点就是希望新一届特区政府着力提高治理水平。要特区政府转变治理理念,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有为政府同高效市场更好结合起来。笔者期望李家超的首份施政报告,能够体现现届特区政府转变治理理念的决心,更期望特区政府未来能够协调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引领香港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向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
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协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