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论风生/港人的爱国故事 讲得还不够多\胡少伟

2022-09-23 04:24:2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香港,不知从何时起,爱国似乎成为一个负面词语。不少港人内心爱国,却不敢说出口,连特区政府合理推动国民教育,也遭到一些人的非议,这就是外力认知战的影响。

  认知战是主体(国家或民族)之间在认知领域的竞争与博弈,认知战就是以扭曲目标人群对历史、现状和未来的认知,使其作出有利于进攻方为目的的系统性操纵行为。回归前,香港的意识形态由港英政府主导,爱国一直被“妖魔化”。外力认知战的核心内容是扭曲港人的价值认知、敌友认知、形象认知和历史认知,使香港部分年轻人盲目追求西方所谓的民主价值,对中央及特区政府、爱国爱港力量抱有负面印象,误以为香港不存在爱国历史和传统。要推动香港青年的人心回归,就要有纠正青年被扭曲的认知之决心,并从多讲港人爱国故事作起点。

  各界合力消除认知扭曲

  行政长官李家超早前指出,过去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勾结外部势力,刻意误导青年对国家的观念,长期把国民教育污名化。特区政府将全力推展爱国主义教育,纠正青年错误的价值观。

  推展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多讲港人爱国故事。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指出:“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广大港澳同胞到内地投资兴业,不只是因为看到了商机,而且是希望看到内地摆脱贫困、国家日益富强。大家无偿捐助内地的教科文卫体和扶贫济困等公益事业,不只是为了行善积德,而且是基于与内地人民的同胞之情。比如,邵逸夫先生对内地公益捐款超过100亿港元,田家炳先生为了捐助内地教育慈善事业甚至卖掉自己的别墅,晚年租着公寓住。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大地震,香港‘爱心义工’黄福荣先生冒着余震救人,不幸遇难。每一次内地遇到重大自然灾害时,港澳同胞都是感同身受,最先伸出援手,表现出守望相助、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

  国家领导人记着一个个港人的爱国事迹,香港各界更应多创造机会和平台,让年轻人了解更多香港人的爱国故事。例如,1899年英国接管新界之时,新界乡民为保卫乡土组织抗拒英人行动,双方爆发“六日战争”。1925年香港爱国工人响应号召,省港大罢工率先在香港爆发,半个月内20万人参加罢工。“七七事变”之后,香港码头工人组织了4次罢工,拒绝服务和日本相关的商船。1938年4月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收到香港同胞捐献8000多元的药物,这笔款项相当于新四军建立初期的全军军费。整个抗战时期,救国公债在香港共筹得864万元,购买和捐助者大多是华人华侨。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成立后,仅1944年上半年,已歼灭伪军于广九铁路以西的20多个连,迫使100多人投降;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亦展开游击战,炸毁了日军位于香港启德机场的油库,并爆破九龙第4号铁路桥,迫使日军回援。

  7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前线。鲜有人知的是,在这支保家卫国的队伍中,有20多名来自香港培侨中学的学生入伍参军。抗美援朝期间,香港爱国人士突破“全面禁运”,为祖国运来大量物资。美日两国于1970年9月达成所谓的协议,准备在1972年把美军二战时占领的琉球群岛包括钓鱼岛列屿交与日本,香港师生组成“香港保卫钓鱼台行动委员会”,发起示威抗议美日勾结侵犯中国主权。

  上世纪70年代,李小龙的《精武门》《猛龙过江》等电影激起香港观众的爱国热情。张彻执导的抗日电影《八道楼子》,强化了港人爱国之情。70年代末,中国女排的发展与国家改革开放同步,当时不少港人在电视机旁为中国女排打气,1981年中国女排在世界杯决赛夺冠,开启“五连冠”历史,当时的喜悦更成为不少爱国港人的集体回忆。

  港人的爱国故事还有很多,包括庄世平将港澳两家银行无偿献给国家。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香港社会各界向内地捐款6.8亿元人民币,居全球之首……

  港人爱国之情从未间断

  港人的爱国事迹从未中断过。2016年有人在立法会宣誓就职过程中,公然侮辱国家和民族、鼓吹“港独”,逾百万人在线上线下连署谴责分裂言行,“反辱华反港独大联盟”在立法会外发起万人集会,等等。

  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及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先生于1935年9月提出的“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大家想香港的“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我们也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来自社会不同界别的爱国爱港力量,今后应多向年轻人谈港人爱国故事,以合力消除外力对年轻人认知的扭曲!

  注:原文刊于《帮港出声》,有删改

   教联会副主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