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渴望内心充盈的人,对于古典诗词,时常独自吟诵,但往往难以追其源、触其境,明其义理、悟其情理。叶嘉莹先生的《古诗词课》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让我有了一种通透之感,获得了进取的力量。
在《古诗词课》中,有些诗人看待任何问题都保持着一种历史的眼光和通达的态度,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苦难,总是能够自己从精神上解脱出来,比如李白的“千金散尽还复来”“天生我才必有用”,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何等的洒脱与豪迈!有些诗人他们宁可忍受痛苦也不肯放弃理想,比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等的执著与坚韧!
学生时代,我曾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那些古诗词名篇的作者都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或是被降职远调,仕途不顺呢?是巧合吗?老师回答:没有大起大落的情感冲击,没有忧患困于心,衡于虑,平躺在安乐之境中,是绝对写不出千古名句,留不下传世之作的。
读完《古诗词课》,我有了新的感悟。叶嘉莹先生说,诗之创作乃是以“情动于中”和“志之所之”的作者之显意识活动为主体。简言之,诗歌是用来表达情志的。如此看来,那些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写出了伟大的诗篇,还在于他们有伟大的理想与抱负。
他们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写作自己的诗篇,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自己的诗篇,内心情志之有所兴起而形于言,加之本身的才情,成就了伟大。
有人说,诗词存在于苦难,诗词承载着苦难,充满着聚散离合,各种悲欢。但是最终,我感受到的依然是爱和希望,就像书中,既有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一份纯真质朴,也有着“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一份探索;既有着“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一份雄心,也有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一份从容和淡定。这是人生的味道,是文化的味道。
不同朝代的士大夫们用诗歌筑起了一座座精神的堡垒,我身在其中,接受的不仅是一次美的巡礼,更是与诗人们进行了一次精神的隔空交流。
中国诗词,让散布在中华大地的冰冷坚硬的山石楼台有了生命的温热,让清风明月、花鸟虫鱼有了精神的支撑,赋予了金樽、柳笛、鸿雁、鹧鸪特殊的意义……一句诗就是一段情感、一种生活,甚至一页历史!中华诗词蓄积了伟大诗人的心灵、智慧、品格、胸襟和修养。朋友们,读诗吧!它可以让我们的内心更丰盈,让我们得到一种强大的兴发和感动,可以让我们深情地、率真地、幸福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