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事论事/放宽防疫措施不代表“躺平”\卓铭

2022-09-26 04:24: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特区政府今日起放宽入境检疫政策至“0+3”,即0天酒店隔离加3天的家居医学监察。面对本港经济下行压力,以及巩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政府放宽检疫政策无可厚非,也是为了推动香港社会尽快复常。但放宽入境检疫不代表“躺平”,在新措施下,政府仍需要意识到可能衍生的各种风险,并未雨绸缪,做好精准抗疫的工作。

  首先是确诊病例增多的问题,这应该是最易联想到的一点。病例的来源不只是外地游客,还有外游后回港的港人。疫情爆发近3年来,港人外游一直受到限制,检疫措施放宽后,势必引来一波报复性外游潮。

  虽然现时全球多个国家已取消疫情入境管制,但不少国家疫情仍然严峻,例如港人旅游胜地之一的日本,上周六就有逾6万宗确诊,亚洲其他国家如韩国方面也不遑多让,录得近3万宗确诊;至于欧美方面,美国单日约15000宗、法国有近4万宗、意大利则有约22000宗。

  这些国家都是较受欢迎的外游地点,港人到埗后无可避免地会提高染疫风险,而从这些国家来港的外地游客,亦可能本身已染疫。虽然本港近日疫情开始明显回落,但每日输入个案仍有约100宗,可以预料新措施实施过后一段时间,本港的输入个案将会有所增加。

  但病例增多并不是最大的问题,政府真正要思考应对的,是病例增加带来的影响,首当其冲者自然是本港的医疗系统。虽然说放宽检疫政策后的影响未必会如第五波疫情高峰时期般每日5万多宗确诊,但本港医疗系统未有疫情前已经非常紧张,最好还是不要抱过分乐观的心态。再者,第五波期间公立医院出现的惨状,不少患者连基本的隔离和分流都做不到,必须汲取教训。

  面对有可能大幅增加的个案,应该先准备好有确实需要时的隔离措施。中央援港建造的各方舱医院,这时候可以再度大派用场。有鉴于第五波疫情期间所暴露的基层医疗问题,政府应该要有备案,例如动员中医药业界,以线上或上门诊症的形式分担公营医疗系统的压力。另外,过往出现若干私营医院拒收新冠病人的情况,这类事件不应再次发生。从长远角度而言,政府亦应该加快推动引入海外医生,增加本港的医生人手供应。

  另一方面,由于长者及幼童仍然属染疫的高危群组,政府即使放宽入境限制,也不应贸然放宽医院的感染控制措施,一来是避免令长者等高危人士的情况恶化;二来也是避免在医院内爆发疫情,加重医护人员的负担。

  严格监察“红黄码”成效

  第二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则是对入境人士的监察。“0+3”落实后,入境人士抵港在机场进行核酸检测后,不需等待结果,便会获发“黄码”,并可自选交通工具直接回家或到酒店,在3日家居监察期间,市民可以外出和上班,但不能进入有主动核查的指定处所,例如食肆、酒吧、娱乐场所等。

  要确保“红黄码”功能有效落实,光靠市民、游客自律恐怕不切实际,指定处所方面的核查权亦相当有限。现时“安心出行”没有追踪功能,一旦出现漏网之鱼,日后的溯源工作将非常麻烦。为避免“红黄码”制度出现漏洞,政府应加派执法队伍,定期到不同地点巡查,同时也可以考虑提高罚则,以构成一定的阻吓力。

  另外,在一些基本的防疫措施,例如在公共场合佩戴口罩,政府也应该确保做好监管工作。由于新政策下入境人士可以自乘交通工具离开,不少人自然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目前有海外国家已经取消口罩令,不排除有入境人士或刚回港的市民,在交通工具上松懈脱下口罩。在机场接受检疫时,政府应做好宣传,提醒入境人士在到达酒店或寓所前,应该做好自身的防疫工作,以免播毒。

  第三个问题,现时入境人士需要在第二、四、六日进行核酸检测,当外地游客及回港人士增加,对检测中心的需求也必然提高。惟现时本港只有19个社区检测中心,对于不熟悉香港的人来说,到中心检测未必方便,也不能排除部分地方可能再出现排长龙的情况,变相提高交叉感染的风险。

  政府应增加社区检测中心和流动检测站的数量,不只是为了有效分流,也是方便旅客找到能进行核酸检测的合适地点。同时可在“安心出行”加设检测站的位置和开放时间,让游客能简单快捷地找到所需资料。

  香港的抗疫工作踏入新阶段,如何平衡民生和抗疫措施,做到精准防疫,是特区政府最大的课题,也是其管治能力的表现。既要稳控疫情,也要确保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经济发展,特区政府可谓任重道远。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