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青评后浪/女性展潜能 政策要先行\张国樑

2022-09-29 04:24:2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随着世界各地性别平等发展的急速演进,现代女性能够跨越种种传统界限,在不同领域展现独当一面的实力。最近十年成功女性的事例多不胜数,例如中国航天史上,刘洋成为首位进入太空兼两度执行航天任务的女航天员,王亚平则是第一位进行出舱活动的中国女航天员等等。

  虽然性别偏见已获得不断纠正,但客观而言,女性在取得突破当前所面对的困难和障碍时,仍需要积极的支持协助。

  香港回归后,立法会内女性议员占比一直维持于16%至20%之间,相比起港英时期已有接近两倍增幅了。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香港性别比率自2001年起已有持续下降趋势,相隔20年后本港女性比男性多出332900人,相差大约9.4%。在2021年整体女性人口当中占61%为生产力的劳动年龄(25至64岁),但实际上整体劳动人口参与率只得49.6%。

  女性收入普遍较男性低

  再按婚姻状况分析,多年来未婚女性的劳动人口参与率比已婚的高出大概2至3成,这个差异会视乎年龄段递增而收窄。另外,女性初婚年龄中位数已提高至现时30.6岁,间接影响了整体生育率大幅减少,相反她们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不断攀升。单亲妈妈的数目在2021年有56249人,均于40至49岁人士中占最大比例,而同年独居女士数字达306271人,比2006年上升67.7%。

  就业方面,数据反映出女性的每月收入中位数较男性为低,如主管级或专业职系相差5%至10%、非技术工种少20%以上,即使同样拥有学士学位,入职薪酬也低15%至25%不等,而且女性出任经理及行政级人员的机会还不过四成。

  这些统计资料正正反映出,现今女性在生涯发展上受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及挑战,虽然她们的教育程度大大提高,但衍生了迟婚及独身的问题,部分女性选择专注家庭而放弃事业发展,亦意味着失去工作所带来的未来保障;又或因为种种因素影响而成为单亲妈妈,从而产生接踵而来的后续问题,如经济紧绌和居住环境欠佳等;又或是受到职场潜规则的影响给差别对待,窒碍了发挥所长的空间。

  社会各界必须意识到女性在职场上的不平等遭遇,可能会导致香港发展时流失了宝贵的动力来源。因此,特区政府要顺应社会结构自然发展趋势,在政策制订时注入更多支援及保障女性生涯规划的元素,再从施政过程中逐渐强化“两性平等”文化。长远而言,有序地引导女性回归职场贡献社会发展。

  政策核心应该以保障女性权益为主,其次鼓励雇主对家庭友善和提升本港生育率,借此减低未来独居人口和老龄化问题,最后是有利释放更多女性劳动力,纾缓本地人才短缺和劳动人手不足的难题。服务对象以家庭为单位,期望缓减相关人士的经济和生理负担,特别是已婚并育有子女的女性。

  以内地为例,女性享有98天基本产假,另有30天计生奖励假。此外,如果生多胞胎,每多一个可加15天假期。而新加坡,当地早已立法实施母亲有薪产假112天、父亲有薪侍产假14天、初生首年共享亲职假28天,以及7岁以下幼童家长育儿假每年6天。可见香港的产假制度较邻近地区落后。

  应为家庭友善政策立法

  行政长官李家超下月将发表任内首份施政报告,相信推动疫后经济复苏和争夺人才其中的重点,但别忘记本港仍有一支很庞大的“娘子军”准备就绪,只欠合适政策提供配套来释放出这股力量而已。

  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先要尽快为家庭友善政策立法,再大幅增加讬儿服务的名额,并由政府身体力行及鼓励企业仿效善用科技让雇员多留家工作。另外,政府亦可以提供税务奖励,新增一项设2年期的“新婚夫妇免税额”,每年可获6万元;调整“初生子女额外免税额”设2年期加强版,首名子女获每年1.2万元,次名及后获每年1.4万元。这些政策不单止完善本地女性保障和释放已有的劳动力,还有助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来港。

  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协会会董、香港文创互动发展协会执行副会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