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国际观察/德总理频访亚洲的真正原因\宋鲁郑

2022-11-29 04:24:2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11月表现最受关注的世界领导人除了中美两国元首外,还有德国总理朔尔茨。他上任还不到一年,三度到访亚洲,全球也立即感觉到德国外交的变化。特别是他11月份在极短的时间内访问中国、赴印尼参加G20峰会并在此之际访问越南和新加坡。要知道中国是G20成员国,新加坡一直是G20的与会国,但他仍然选择单独访问。这对于西方一个很有分量的大国,确实非常罕见。

  面对世界的关注,11月21日朔尔茨在《南德意志报》主办的经济论坛上表示,世界正在日益多极化并发生根本性的结构重组,欧洲和北美国家能够享受世界上最好经济──“稳定的增长、低通胀和高就业率”的美好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相反,亚洲国家专注发展,依托区域经济组织,正在稳健发展。

  能让一个日理万机的大国领导人频频造访同一区域,当然是国家利益需要。以中国为例,德国运动品牌阿迪达斯(adidas)中国业务占比为21.6%,化工企业Covestro的占比为22.3%,而大众汽车的中国业务占比更高达40%。宝马2021年在中国的销售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中国市场对宝马的重要程度是美国的两倍以及法国的十倍。

  再看西方眼里一向是落后国家的越南。德国是越南在欧盟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其与越南的贸易额甚至高于荷兰。所以今天德国外交的改变显示的是世界大趋势:西方要想继续发展和繁荣已经离不开亚洲。

  西方失去全球政经支配地位

  众所周知,西方过去数十年来经历了大规模的去工业化,亚洲和西方形成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但德国非常不同的是,它没有搞去工业化,制造业仍然发达,而且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24%。所以德国外交变化的意义在于亚洲不仅是世界工厂,还正在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消费市场。亚洲对西方和世界的意义和作用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德国只不过是春江水暖,也不会是唯一一个。

  亚洲经济在全球的比重一直在高速增长,2020年,亚洲经济世界占比首次超过50%。随后的新冠疫情更凸显了西方对亚洲的高度依赖。经济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所有实力的基础,它决定着政治、军事、科技、体育甚至软实力。2019年,中国全球专利申请第一次超过美国,这也是美国第一次失去这个位置。2021年中国有效专利数量又首度超越美国。2010年中国才有第一家企业赞助世界杯足球赛。到今年中国企业已超越美国企业,成为卡塔尔世界杯最大赞助商。这都是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

  显然,传统上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亚洲崛起预示着西方正失去对全球政治和经济的支配地位。

  这一次德国总理朔尔茨到印尼参加的G20会议本身也是这种趋势的写照。G20领导人会晤机制是在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大量新兴国家成为创始国并和发达国家一起解决面临的全球经济问题。在此之前,西方七大工业国的年度会议就决定了全球经济事务。但2008年的危机令西方意识到它们已经无力独自解决了,必须联手广大的新兴国家,这其中亚洲国家超过四分之一。十多年过去了,亚洲继续高歌猛进,西方则弊病缠身,活力不再。

  朔尔茨的外交改变还向世界发出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展示了一个西方国家与迅速发展的亚洲的相处之道。

  中国、越南、新加坡、印尼和德国有着不同的文明背景,政治制度和价值观也有明显差异。但双方是以平等、尊重的方式交流和对话,颇有求同存异之感。虽然朔尔茨也谈到了西方关注的所谓“人权问题”,但已经没有过去常有的威胁、说教的味道,算是由他改变了西方“三人行,我必为师”的风格,也是双方不同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当然朔尔茨只是先行者,西方的这种惯性的改变仍然需要时间。卡塔尔世界杯,一些西方国家又旧病复发,以至于国际足联主席因凡蒂诺都看不下去,以自己一家早年身为意大利人在瑞士受到的歧视为例,痛斥:西方人在开始给别人上道德课之前,我们应该为过去的3000年道歉。

  东升西降是历史趋势

  作为西方重要政治人物,朔尔茨当然知道欧美弊病何在,也知道无解,否则他也不会发出“美好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的感叹了。如果有解决之道,怎么可能会一去不复返了呢?他现在尝试的是通过外部,即与迅速发展的亚洲密切合作和联结寻求脱困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他已经丧失再为人师的资格和底气,作为一个还算务实的政治人物,他既要接受亚洲的崛起,更要以平等、尊重的方式与亚洲打交道。

  或许有人认为德国总理的亚洲行有特殊的偶然因素,即俄乌冲突。认为德国失去俄罗斯稳定和廉价的能源之后,它的制造业难以维系,而不得不转向亚洲。客观而言,俄乌冲突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它只是一个导火索、助推器,根本的还是几十年以来的东升西降趋势。这场冲突不过是压倒西方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且从历史上看,俄罗斯和欧洲的关系起起伏伏,合作与对抗交织。2011年11月8日,俄欧领导人在德国共同庆祝北溪一号运营,当时俄欧一家亲的照片传遍世界。现在双方则陷入对抗。以史为鉴,双方恢复正常也是转眼间的事。所谓借俄乌冲突摆脱欧洲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只是个假议题。

  所以对于德国来讲,这场冲突只是一个偶发因素,也不会长期持续,但东升西降却是历史趋势。因此,反思自我,寻求解困之道才促成了德国总理转向亚洲的外交改变。

  旅法政治学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