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人性深处不灭的善良\青衣社区青年 杨晴

2022-12-04 04:24:0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创作的英文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来自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富人区的普什图少年阿米尔和他的童年好友、父亲的仆人哈桑之间的故事。故事的背景设定涵盖了一系列复杂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阿富汗难民逃往巴基斯坦和美国等重要事件。小说前半部分的关键情节中,阿米尔未能保护哈桑免受暴力伤害,就此引出了整部小说所突出的“罪恶感”和“救赎”的主题;小说的后半部分则围绕阿米尔在二十年后的赎罪历程展开。

  书中的哈桑对自己的身份地位有清晰的认知及强烈的阶级观念,这酿成了之后的悲剧。他基于自己仆人的身份,面对所有不公平对待,都是逆来顺受。而阿米尔的恶,是他对哈桑“见死不救”,眼看着自己最忠实的仆人被侵犯,背叛了哈桑对他的忠心。然而,背叛了哈桑又逃往美国的阿米尔是一个罪大恶极之人吗?

  我觉得不然,因为他始终都保持着愧疚心,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与自己懦弱的行为。由童年直到成人,一直遭到良心的谴责。童年犯下的罪孽就像寄生虫般,一直存在着他的身体里。他内心因罪恶而形成的愧疚感,隔三岔五就作祟。因为阿米尔未赎其罪孽,深沉的痛苦一直都缠绕着他,以致他不愿记起那沉郁的过往,只想着逃避。

  然而,面对着痛苦,少年阿米尔选择逃避并不能阻止罪恶感的侵袭。后来,父亲生前好友告诉阿米尔,哈桑的真正身份及其遗孤。阿米尔的第一反应,是强烈的逃避,不愿相信。但到最后,阿米尔仍为了赎他与父亲的罪,决定冒着失去现在一切的美好的风险,前往赎罪。

  小说的这个结局加深了文学现实性,亦更令读者可以体会人性深处的始终不曾磨灭的善良。

  风筝是整部作品的线索,象征着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的情谊。而放风筝与追风筝是两种不同的命运。阿米尔看似掌管着他的命运,手中拥有很多,但内心空洞,盲目而迷惘,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反观哈桑,他认清自己的地位,知道自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却知道自己何去何从。

  书中以阿米尔的角度作第一人称,具体生动地描写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这令人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更能感受到他的挣扎。纵然我们都没有阿米尔的经历,但情感上总会有大同小异之处。

  正如作者在接受访谈时所言:“这部小说的主题是友谊、背叛、罪恶感、救赎,以及父子之间不太融洽的爱这些全世界通用的主题,并非阿富汗所特有的,因此小说才能够跨越文化、种族、宗教和性别的差异,与各种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产生共鸣。”

  阅读时,我总会一边感到郁闷沉重,一边又会受到勉励、燃起内心的希望。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妙处和意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