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井水集/环评效率提高的关键\龙眠山

2022-12-20 04:23:3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要将一块“生地”变成“熟地”,中间经过多个环节,不少是繁文缛节,造成香港基建速度缓慢,有关程序亟需精简。环保署昨日正式推出中央环境数据库,再配合其他改革措施,环评程序所需的时间料可缩短一半,即18至24个月,效率大为提高。

  环评是基建的重要一环,但屡屡引发争议,主要是存在两大弊端,一是程序冗长,被指官僚作风;二是公众参与度低,被指黑箱作业。环保署日前向立法会提交《环境影响评估条例》检讨报告,提出四大优化措施,包括建立中央数据库、更新条例内的指定项目清单、更新技术评估要求、善用直接申请环境许可证的途径。其中,建立中央数据库被视为最重要的改革举措。

  中央数据库采用地理信息资讯和绘图系统平台,网罗环评报告中与环境和生态相关的各种基线调查数据。至于环评所需的空气质素、水质、水文、交通噪音等各种模建工具,以及对未来几十年的模拟基线资料,亦会逐步提供,以提高环评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要言之,有了中央数据库,一般市民可以查阅,环评变得阳光透明,环评顾问和项目倡议人更可使用有关数据作模拟评估工具,如此一来,环评将大大增加公众参与度,环评报告将更全面,更科学。环评效率提高了,发展项目就加快了。

  科技的发展、大数据的应用,使得精简环评程序、缩短时间变为可能。建屋速度因此加快,基层市民的上楼时间有望大为缩短,这符合民心民意,亦与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施政报告中提出的“提量、提速、提效、提质”目标相一致。

  其实,除了环评程序需优化,其他如城规、公众咨询等程序也要与时俱进,该精简的精简,该优化的优化,那么解决老大难的房屋问题就有了希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