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31日开始,每个塑胶购物袋的收费将由5毫提升至最低1元,同时取消现时对盛载冷冻食品胶袋的豁免。政府提高胶袋徵费有其理据,但能否达到减少胶袋的目的,各界不无疑虑。
胶袋徵费超过十年,效果如何?可以说有效,也可以说效果不大。说有效,是因为自实施有关政策以来,全港胶袋使用量的确减少了;说效果有限,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政策的作用递减,胶袋使用量近年有上升趋势。最令人关注的是,不织布袋使用量大大增加,市民家中都储存了数量不少的不织布袋,有些从未使用过。名曰环保袋,其实更不环保。
提升胶袋费至1元后,短期也许有效,唯长远而言,仍然存在效益递减的问题,结果可能是徵费不断上升,环保之目的却未必能达到。不少网民担心,不织布袋的使用量将再次增加。
减塑是世界性难题,从不少国家的徵费实践看,效果都未如人意。说到底,环保理念人人支持,减塑也是大势所趋,但在具体生活中,购物必然要有袋子盛载,湿货更需要袋,干货和湿货也无法混在一个袋子里。亦因此,很多人主张加强回收,如果回收有价,会鼓励到更多人参与回收工作。前些年,公公婆婆在街头争相执纸皮成为一道风景线,原因就是可以帮补生计。但随着回收场的减少,街头执纸皮的现象也不如从前了。
回收很重要,分类更重要。将可以循环再用的固体垃圾充分利用起来,可以大大减轻堆填区的压力。香港在垃圾分类方面一直做得不够好,2020年的官方统计显示,在堆填区固体废物中,厨余占30%,纸料占24%,塑料占21%,只排第三位。更不用说,香港最严重也是最有杀伤力的污染源是废气排放,还有光污染和噪音等,都需要大力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