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2022年,迎来2023年。世界局势依然复杂多变,中国经济能够交出更好的成绩单。2022年是中国经济最艰难的一年,不仅面临着外部环境的动荡不安,更受到疫情多点散发、局部爆发的滋扰。但2022年中国的GDP预计超过120万亿元,一年增量的6万亿元,凸显中国经济有着极强韧性。
2023年,中国经济迎来复苏向好的多重利好。从常识看,2022年较低的经济增长基数决定了2023年中国经济更好的增长预期。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较之去年第四季度环比增长会有不错改观。随着元旦春节假日经济的加持,第一季度经济增长或可达到去年第一季度的水平(4.8%)。再加上国家卫健委由1月8日起对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意味着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疫情风险正在出清。因此,市场大循环不会再有阻滞,产业链和供应链会畅通有序,人流物流会循环有力。
人们不再有焦虑,市场会重振信心,中国会在开放中重新成为全球大循环中的主角。从各城各地跨年夜的热闹情景看,第一波疫情高峰并未影响人们的消费热情。从城市广场的熙熙攘攘到核心商业区的张灯结彩,从大卖场的消费旺景到小摊点小门面的人满为患……城乡烟火气的回归,也许并非所谓的报复性消费,但却是消费动力的复苏。若“乙类乙管”前疫情好转带来的消费回稳难以消弭市场焦虑,跨年夜的中国烟火气则是消费者心无挂虑和市场愿景回归正常的象征。
底层消费火起来,消费动能才能形成良性循环,通过消费端赋能倒逼,疏通供给侧的结构性阻滞,激活内外大循环。因此,不要小看城乡烟火气,这可是提振宏观经济的主动力。众所周知,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出口和消费,消费则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西方主要经济体中,消费对GDP的贡献超过70%;2021年,我国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超过60%。去年第三季度,消费对我国GDP的贡献超过50%。由此可见,较之发达经济体,我国消费还有更多的提升空间,消费动能还有更大的潜力可挖。另一方面,2022年我国消费被疫情抑制,被抑制的消费动能会在2023年释放出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中央政策一语中的──扩大内需才是硬道理。而提振内需的关键是增加收入,城乡居民荷包鼓了才敢消费。让萎靡的楼市好起来,不仅能够让刚需群体实现安居并让改善型群体住得更好,也能破解楼市积累的存量风险,并化解资金链断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新能源汽车是去年的消费亮点,不仅体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球领先地位,也是消费升级的标志。2023年,新能源汽车消费还将继续热下去,不仅因为继续免征购置税的政策刺激,还在于人们消费习惯的养成。刺激政策和消费习惯的双向加持,也给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持久动力,形成资金集聚和技术更新的良性循环。
随着个人养老金和养老储蓄的退出,养老服务市场也将迸发出足够的活力,不仅为老龄化社会提供更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也将破解民众的养老焦虑,也将催化出更加合理合情的延退政策。
投资促进和贸易拉动两大“引擎”也不可忽略。即使投资不可能一直大开大合,外贸出口也不会高开高走,但是投资会更加优化更具针对性,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的地位也不会改变。
2022年稳经济的系统性政策还会继续发挥实效──存量与增量利好政策的叠加以及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双向精准发力,都确保2023年中国经济稳中向好。正因为如此,全球各大机构预测美欧等全球主要经济体或面临经济衰退之时,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在5%至5.5%的中速增长区间。这对中国而言,殊为不易。
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些不确定因素,如疫情“后遗症”,如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尚未完全出清,平台企业、投资领域的预期依然较弱,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市场信心仍需加强等等。但是,解除疫情这个最大的“雷”,中国经济复苏的步伐会行稳致远,中国经济会交出让国人满意让世界惊诧的成绩单。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