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我们对香港的经济复苏充满希望,但若要路走得更远更宽,我们有必要对过去困难的四年中,香港所受到的损伤作出准确的认识。
这四年香港接连受到多重严重打击,使人不堪回首,但却是必须回首作检讨。先是地缘政治战。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美西方开始时对中国的经济成就不屑一顾,自我催眠中国经济随时崩溃,但此种心态,却刚好造就了中国不大受到国际干预的发展环境。到了后来,中国经济成了“房间里的大象”,世界不可能不注意到。美国眼见在中美国力差距迅速缩减,便恐惧起来,要下定决心,要全方位遏制中国发展,香港便被其算计在内。2019年的黑暴严格来说,只是地缘政治战的其中一个战役,最终在中央果断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后,反中乱港分子坐牢的坐牢、逃走的逃走,黑暴才告一段落。
这场黑暴直接带来的损失不菲,社会花了不少经费才恢复过来,但其后遗症是更巨大的。一些年轻人曾受黑暴所惑,思想扭曲,丧失了对世局的判断力,生产力也同样受损,这种思想问题,恐怕要花十多二十年的努力才能改变过来。部分人选择离开香港,人各有志,不用勉强。将来他们有所觉悟时才回来更好。“港独”分子留在香港,只会阻碍社会进步,吸纳新的人才来港,为人口换换血更有益处。
止血疗伤同时积极创富
过去几年导致香港经济低微的另一因素非新冠疫情莫属。过去三年,香港社会不时半停摆,用以抗疫的资源如流水般流走,有过万生命消失,这些都是我们要承担的沉重代价。现时香港开始逐步恢复正常通关,有望重建与世界及内地的联系,这是天大的好事,但恐要颇花些时间才会有成效。今年是经济恢复期,第一季经济不易高速增长,也许春天后才会否极泰来,但这也要看国际局势会否改善才能断定。
这四年的困难带来多大的损失?较为简单的算法是看看GDP有何变化。2019年的实质GDP比2018年不但无增长,反而跌了1.68%,这主要是黑暴造成的破坏。2020年比2019年再下挫了6.5%,反映新冠疫情对经济的杀伤力不容小觑。2021年反弹了6.42%,但力度不足,难以为继,2022年头三季与2021年头三季相比,实质GDP跌了4.33%。从这些数据,我们已知这几年经济很不好过,但用GDP去量度损失仍未完全显现。
我们还需看看特区政府的储备,财政储备从2019年10月的10718亿元跌至2022年10月的6743亿元,总共减少了3975亿元。若我们把基金权益、政府的基金及法定组织的存款等政府掌控的资金都包括在内,这期间的资产总跌幅还高达5429亿元。要注意,技术上这笔钱与资金流入或流出香港并无关系,它只反映香港人通过政府储蓄起的资产少了5千多亿元,大约等于一年GDP的19%,比GDP负增长的额度更大得多。打个比喻,这好比我们收入减少了1千元,但财产却减少了1万元,这自然是因抗疫而额外耗掉了一大笔钱所致。
上述数据显示出这几年香港经济的总体损失是近数十年来最严重的,比“沙士”或金融海啸期间还大得多。香港经济要再出发,须止血疗伤与积极创富二者并行。
止什么血?止血的目的是去除隐患。鉴于新冠并未安全受控,而且此病毒传染力强劲,故必要再加强疫苗接种率,尤以长者为重。
要止血的第二个伤口是政府可动用的储备流失。香港人口老化之势早已形成,政府开支必会为此而不断上升,我们没有空间随便增加消费性的开支,否则不用多少年,政府便不但会用光储备,还会欠下巨债,再无力照顾将来人口中占大比例的长者,这是近十年前“长远财政计划工作小组”的推演曾揭示过的,今天看来,当年的假设竟是太为乐观。
光是止血并非上策,我们还应进取一些。把储备投资在效益大于成本的项目上,初期虽会使储备减少,但其后的高回报可替香港赚回更多的财富。香港土地稀缺,打造北部都会区及在交椅洲一带填海造地,光是卖地部分的收益便远超成本,既可替政府增加财政储备,亦可为香港增加发展所需的土地。这些项目的成本效益均可经得起严谨的精算考验。
增加土地供应推动发展
香港是有必要增加土地供应的,除了可使到港人住得便宜一点及居住面积大一点外,香港亦需更多的土地去支持几种经济发展的大项目。
第一种项目是创新科技。北部都会区的发展应可初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第二种项目是香港完全有条件参加RCEP。这个已有15个国家或地区参加的自由贸易区基本上是零关税贸易,对亚太区经济发展作用巨大。地理上,香港位处这15个国家或地区的中心地带,而且奉行自由贸易政策已久,参加RCEP可以作出大贡献,亦商机无限,只是香港办公室租金太贵,成为不利条件。交椅洲的填海造地有助克服这困难。第三种项目是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这些也需要土地作支持。
拓展经济从来都不是一两招便可功德圆满的。土地很重要,但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更加重要。这些道理过去不是没有人懂,只是过去有些人并无采取积极行动。经历黑暴和新冠疫情冲击的香港有一点是与前不同的,就是特区政府已意识到人才对发展经济多方面重要性,所以提出“抢人才”的口号和具体政策。这不但可对香港经济有实质上帮助,而且可替香港进行一次大换血,换走思想扭曲、看不懂世界大局的“黄人”,引入多批有知识及专业能力、对社会可起到贡献的年轻人,香港生机未来更可勃发。
土地及人才政策开始走上正轨,香港经济应可重现活力。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前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