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国际观察/芯片业哀鸿遍野 美政治操弄惹众怒\宇 文

2023-02-08 04:24:4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近日,随着包括英特尔、三星、AMD以及高通、德州仪器在内的全球芯片巨头相继发布财报,业界发现,全球芯片巨头纷纷“爆雷”,哀鸿遍野。

  率先引爆芯片行业第一颗响雷的是巨头英特尔。英特尔公布2022年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显示,其四季度业绩未能达到市场预期,大幅下滑32%,创下2016年来最低季收入。高通发布2023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实现营收94.56亿美元,同比减少12%。

  存储芯片市场,情况更为严峻。三星电子2022年营业利润同比大降69%,海力士、美光等公司利润也大幅下滑、纷纷公布减产和缩减开支计划。

  芯片产业怎么了?从美国到欧洲,从韩国到日本,纷纷独自或联合建立半导体联盟,形成芯片产业的全球主导优势,释放出来的是芯片产业前景广阔的战略信号。而且,疫情期间出现的“芯片荒”也显示芯片的供不应求。此一时彼一时的风云变幻,恰恰折射了芯片产业背后的市场逻辑,即市场供求规律。然而规律可循,但又难以避免。

  失去中国市场“芯难安”

  客观而言,国家层面的半导体战略基于偏离市场规律的大国博弈,会对芯片市场带来无法控制的扰动,甚至会导致地缘政治因素下的芯片产业的重组。譬如,美日荷三国达成向中国禁售先进半导体生产设备的半秘密协议,会引发三国芯片巨头的市场调整,导致芯片巨头焦虑和业绩下滑。失去中国大市场,也导致供给侧的芯片市场收缩。再如美国促使三星、台积电在美建厂,也会失去中国这个庞大的芯片消费市场。政治因素下的芯片市场萎缩,芯片库存难以消化,芯片供过于求,价格自然下滑。

  疫情期间“芯片荒”,导致供不应求,市场趋利因素下,芯片巨头加大芯片供给。市场不是静止的,趋利驱动调节供需关系平衡同时,也加速市场波动。芯片巨头去年财报尤其是四季度业绩大幅下滑,表明芯片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周期中。市场供需理论,是人人皆知的经济学常识,芯片巨头走不出市场供需周期律,并非不懂经济学,而是走不出经济人理性的怪圈。这是市场规律的吊诡之处,作为市场主体,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芯片巨头,都摆脱不了“身在庐山”的资本逐利本性。

  当然,疫情导致全球经济下滑,产业链和供应链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芯片产业,也难以独善其身。

  消费低迷,尤其是主流消费品的消费动能疲弱,是芯片产业哀鸿遍野的主要原因。汽车和智能手机是芯片大户,两个产业消费下滑,前端芯片销量也好不到哪去。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方兴未艾,和科技创新的节奏同步。未来一段时间,汽车芯片消费或有波折,但企稳增长应是主调。由于新能源智能汽车需要相对高端的芯片支持,这个产业的竞争未来也会白热化。不排除某些国家或集团会在智能汽车芯片上实行“单边主义”,造成汽车芯片市场的动荡不安。

  美违背市场规律必遭反噬

  智能手机市场呈现疲态,从而影响上游芯片产业业绩下滑。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创下了10年来最低水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2.1亿部,较上一年下降了11.3%,这是自2013年以来的最低出货量。作为智能手机产销大国,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7292万台,同比下降12.6%。纵观2022全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2.86亿台,同比下降13.2%,为有纪录以来最大降幅。

  智能手机消费低迷,除了全球经济不景气和通货膨胀的宏观因素,还有以下原因:市场饱和,换机周期加长;技术发展遇到瓶颈,新品创新不足;5G推动作用低于预期,缺乏新的杀手级应用;产品质量越来越好,性能过剩等等。

  除非智能手机技术上有革命性变化,智能手机产销将陷入沉闷低迷期。靠智能手机市场激活消费产业,显然不切实际。

  芯片技术存在差异,芯片产业必须遵守市场规律。然而,当芯片产业变成大国博弈的工具,芯片市场被政治滋扰,芯片巨头也难以抒写畅意的市场叙事。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