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特区政府推出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本月中成功举行的“2023数字经济峰会”,以及成立“香港Web3.0协会”,都吸引世界目光。数字经济是一个庞杂的体系,人工智能是其中的重中之重。香港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不仅仅需要优秀的人工智能研发能力,更需要打造人工智能的重大应用场景。香港必须灵活运用自身优势及特色,支持各类人工智能应用,一方面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同时也赋能数字经济发展。
特区政府去年底公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从八大方面推进创科发展,当中就包括要加快香港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发展步伐、深化与内地创科合作,以及善用香港国际化优势拓展环球创科合作等政策方向。早前发表的财政预算案进一步推出具体政策,包括要加大在数码基建、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的投入,以及拓展Web3.0、绿色科技及金融科技等新领域。
完善政策制度突破现有限制
实事求是而言,特区政府在“顶层设计”方面,出了大力气,发展方向也十分正确,但在人工智能方面,尤其是香港属小规模经济体,面临一个“两难”处境:一方面由于很难打造足够大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才700多万人口),发展面临较大制约;另一方面若要融入内地大型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则涉及数据“过河”等问题,又存在制度及实现条件的限制。香港若要在数字经济尤其是人工智能方面实现突破,就不能不面对这些核心问题。
去年,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着力打造人工智能重大场景,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上水平,高水平科研活动便是其中之一。
所谓的重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是指以新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为导向,以供需联动为路径,实现新技术迭代升级和产业快速增长的过程。推动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对于促进人工智能更高水平应用,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内地的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数据和算力资源日益丰富、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为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那么,如何提升人工智能场景创新能力?内地推出的政策包括:强化企业场景创新主体作用、鼓励高校院所参与场景创新、培育壮大场景创新专业机构、构筑人工智能场景创新高地,等等,未来将鼓励常态化发布人工智能场景清单、支持举办高水准人工智能场景活动、拓展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合作对接管道,推动场景算力设施开放、集聚人工智能场景数据资源、多管道开展场景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场景创新市场资源供给。这些政策,对香港发展极具启示意义。
笔者认为,香港首先要着力打造好自身的人工智能场景应用。而“智慧城市”的建设,就是突破口。智慧城市是由三个层面协同形成:第一层是技术基础,包括大量连接高速通讯网络的智能手机和其他传感器,传感器能持续采集交通流量、能耗、空气质量及其他日常生活的数据,并将这些信息直接推送到终端使用者。第二层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层,将原始数据转化为示警、洞见和行动。第三层是公共使用层,成功的智慧城市必须要建立在社会广泛普及的基础上,并改变用户行为,让其得到更透明的信息,作出更好的决策。香港要加快智慧城市的发展,在目前全球人工智能应用场仍未形成“垄断的条块”之前,搭建好必要的基础建设。
以“智慧出行”为突破口
其次,香港要用好“一国两制”的优势,积极探讨与内地对接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政策。有评论认为,从全球范围内看,未来3到5年,自动驾驶和智慧交通是科技创新的焦点,通过逐步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决策平台,协助管理者进行城市智慧治理,并据此生发出更多细分的产业场景。更重要的是,如若将此置于大湾区融合发展视域中,其用户、产品、应用场景必然更加丰富,技术范式经由国家战略的洗礼和再造而变得更具想像力,未来可待可期。因此,香港可以积极探讨,以智慧交通等层面,“先试先行”。这需要突破一些政策限制,也需要逐步推行。
以香港的经济及人口规模,想要“独创”一个重大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不仅难度极大,也可能是不现实的。对于特区政府来说,必须要有创新政策的能力和智慧,打破条条框框的制约,积极摸索出一套符合“一国两制”方针、符合人工智能发展规律、符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的“大湾区人工智能重大应用场景”。
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