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井水集/仍需精简程序\闻风

2023-07-24 04:02:1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本届政府上任以来,在解决土地房屋问题上的努力有目共睹。从提出简约公屋、重推居屋私人参建计划,到最近决定按计划回收粉岭高球场部分用地等等,措施不断。以精简程序为例,政府不但从法定程序上入手,还在其他行政工作上一并精简和放宽,体现了担当和作为。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昨日表示,已经锁定未来7300公顷土地的供应来源,未来十年“熟地”供应量更将达到约3300公顷。这些消息让不少仍在等候公屋的市民感到振奋。但另一方面,政府找到足够土地,不代表房屋问题可以立即得到解决。

  以早前立法会通过的“城规条例”为例,精简了六项程序,包括由“生地”变“熟地”过程缩减至4年、新发展区等大规划项目由13年减至7年等。但是,在一般需时更长发展周期的项目,造地不过是其中一小部分,其余还有前期公众咨询、设计、换地申请审批,等等,这些程序的需时加起来不比造地少,同样有精简的必要。

  又如,昨日港岛首个过渡性房屋项目“喜越”接受申请。过渡性房屋的原意是为长期轮候公屋或居住环境恶劣的基层市民暂时提供可负担的适切居所。然而,政府现时却要求过渡性房屋申请中须有八成是轮候公屋满3年的申请者,剩下两成才是其他有急切住屋需要的人士。但在实际操作上,由于部分基层市民不了解申请公屋的流程或其他原因,未符条件,而导致过渡性房屋未能在纾缓基层困境上发挥最大效果。

  本港房屋问题错综复杂,即便只是精简程序,也需要在不同方面跟进配套。加快造地建屋,政府必须多管齐下,才能真正做到让香港市民住得其所。这方面政府的方向完全正确,但仍然需要继续加油,各界对此寄予厚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