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事论事/美国“科技霸凌” 香港如何寻求突破?\李继亭

2023-08-19 04:02:5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美国总统拜登早前签署一项行政命令,以所谓的国家安全名义,严格禁止美企在人工智能等三项高科技产业对中国进行投资,涵盖范围包括港澳特区。显而易见,这是美国全方位打压中国发展的又一体现。美国的“科技霸凌”阻挡不了中国的发展,也改变不了香港全力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的步伐。战略上要藐视,战术上要重视。针对美国的打压,香港不能被动应对,而要有针对性地主动出击,积极找寻可以巩固优势并获得突破的举措。

  这项行政命令,表面上是阻止美企投资中国高科技企业,实质上是要扼杀中国科企的发展空间,并由此来形成一种全球性的“肃杀”气氛。其所作所为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科技、教育、金融、政治等方面对中国科技发展形成“绞杀”。尤其值得警惕的是,美国会采取一切手段,逼迫其盟友跟随。

  香港作为国家一个特区,必然会遭到美国的针对,对此香港社会要有清醒的认识,在涉及国家安全利益的原则方面,香港不可能“被区别对待”,必须坚定地与国家站在同一立场上。另一方面,我们也不用太灰心,要看到美国禁令再严,也不可能“全覆盖”,正如芯片产业一样,美国做不到“既要、又要”。因此,香港的决策层要作出深入的研究,找寻什么被动、什么有利之处。对此,有三方面可堪思考:

  美国做不到“既要、又要”

  一是加强吸引人才的力度。

  创科的发展,人才是根本。美国极端的行为,实质上是在赶走一大批人才。2022年9月,美国媒体报道称,按照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数据,2021年有超过1400名在美国受训练的中国籍科学家,放下美国岗位到中国发展,按年增加了22%。

  事实上,香港正是美国此种“自残”行为的最大受益者。过去两三年,来香港的海外人才不单止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增加。以本地大学为例,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系教授马毅,今年加入港大出任数据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大方面,信息工程学系教授林晓俊,本身是普渡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教授,研究重点是机器学习和网络的基础问题,涉及范围包括智能电网等。这些人才的来港,极大地增强了香港科研实力,这也启示我们,如何进一步创造更好的环境,吸引世界级人才来港。

  二是主动招揽资金来港。

  创科的发展,资金是支撑。没有资金,很多创科项目都不可能“孵化”成功。美国目的极其阴险,但他们忽视一个本质,即:资本是趋利的,短期内或许会受影响,但没有资本会拒绝可观的利益,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市场,不可能被忽视。

  当然,美国禁令不可避免会影响美国资金对涉港创科项目的投入,但影响到底去到哪里,需要细化研究。

  从最坏处想,所有美国资金被“禁足”香港,但世界上还有其他的资金,香港要放开眼界,主动出击。事实上,香港的融资平台十分吸引,科企可选择与中东或俄罗斯等国家的基金合作,这方面需要多做工作,扎实细致推进。

  三是拓展新的创科合作。

  创科的发展,合作是根本。香港既要与内地尤其是大湾区内地城市“併船出海”,也要主动创造条件吸引美国以外地区的科创合作机会。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日前在回应美国禁令时指出,要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数据”、“算力”和“算法”是当中的三大核心要素。“数据”方面,“一国两制”下的香港,一方面资讯自由流通,加上法制完善,为汇聚国际资讯和数据提供有利环境。在“算力”基建上,香港就兴建“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及相关营运模式的顾问研究已于5月展开,将于今个年度内完成。在提升“算法”能力上,除了继续培育本地创科公司外,亦正加紧吸引重点的创科企业落户香港或扩展其在港营运的规模。

  这还只是人工智能范畴,其他领域,香港要发挥好自身优势,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这些需要靠政府的推动,也要靠高校以及民间的努力。

  美国想“绞杀”中国创科发展,目标能否达成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取决于中国自身能否找到突破,这方面正是香港可以贡献力量之处。二是取决于美国企业的发展需求,这方面时间是最好的“压力”。

  印第安纳大学国际研究教授鲍尔.丹兹曼表示,尽管美国努力使其限制措施更有针对性,但一些相关技术(其中许多也有消费用途)的性质界定不清,这意味着取缔措施有可能变得过于宽泛。

  她警告说,这可能会提高企业成本,使美国与技术进步隔绝,从而最终损害美国的利益。

  美国的“科技霸凌”,香港要有底气应对!

  资深评论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