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振香港的夜市经济,让香港恢复疫前的“不夜城”,成为近日社会热门话题。商界及不同团体近日献计献策,有助政府集思广益,形成有效政策。
有建议指出,香港的大小商场应该延长营业时间。事实上,在商场的租约中,本来就有营业时间的条款,商家为了赚钱,也会营业到最后一分钟。但过去三年为了防疫的需要,商家都尽早关门。香港复常后,一些商场继续提早关门,一方面是习惯成自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各行各业闹人手荒,商家不得不提前关门,以致一些市民即使想夜间消费也找不到地方,久而久之,收工后早回家就成为香港的新形态。要改变市民的消费习惯,首要改变商场等场所的营业习惯,这需要各方共同推动。
有人建议在维港两岸、西九等地举办夜市。这些地方胜在足够宽敞,市民晚餐后多留连,游客也多,有足够的消费力。
还有商家建议发行夜市消费券,规定某个时间之后才能使用,这是最能立竿见影的做法。问题只在于,政府已经大洒金钱连推两次消费券,库房还能承受得起继续派发消费券吗?
其实,香港夜市渐渐消失除了疫情因素,也因为社会对环保、卫生、噪音、光污染等要求提高了,夜市难免嘈杂,周边的人难免受到滋扰,亦难免会有人投诉,这会构成新的矛盾。有一利必有一弊,政府需要统筹兼顾,找到最大公约数、最具可行性的夜市方案。
也有意见认为,香港应借鉴深圳等内地城市的夜市做法。但内地搞夜市旨在创造就业,港人北上最常去的是夜市大排档,主打薄利多销,平靓正,香港的经营成本非内地可比,价钱方面没优势可言。香港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做出自己的特色,才能闯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