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论风生/深入社区聆听民意 助力早日实现良政善治\胡剑江

2023-08-23 04:02:4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行政长官李家超将于10月发表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日前,李家超出席首场施政报告地区咨询会,与地区人士直接见面交流,听民声、察民情、知民需,希望将咨询做深做广,以利制订政策,掌握优次,更好回应市民期待。笔者认为,是次行政长官深入社区,虚怀纳谏,显示本届特区政府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完善地区治理之后,聚焦发展拚经济、克服痛点惠民生,让施政更接地气。

  在咨询会上,市民向李家超和一同出席的21位司局级官员畅所欲言,就土地房屋、交通运输、创新科技、金融、文化体育、教育、青年、扶贫、医疗和社福等议题表达意见。由此可见,市民真正关注的议题,表达的诉求也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反映对共建美好香港的热切期盼。这样的咨询相当“接地气”,本次地区咨询会的目的就是要聆听到市民的声音,汇聚民间智慧,推动政府不断优化施政政策,从而提升管治效能。

  李家超表示:“我深深感受到大家对香港这个家园的深厚感情,和对共建更美好香港的热切期盼。为市民解决日常生活遇到的问题,让市民过得幸福,是我和团队的责任,也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

  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一直坚持多聆听、多沟通,直面民生痛点、社会关切点,提出创新科技发展、基层医疗健康及青年发展三个蓝图,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经济复苏,排解民生忧难,令市民感受很多积极的好变化。例如公屋轮候时间“封顶”,提出兴建“简约公屋”;推出“共创明‘Teen’计划”解决跨代贫穷;出招“抢企业”、“抢人才”,按实际需要适当引入外劳等。

  在激发“兴”动能、增进民生福祉方面,特区政府面临很多挑战,比如面对当前全球性复杂多变的风险因素,以及周边竞争激烈,本港人力短缺、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迫在眉睫,还有土地房屋、贫富悬殊、产业结构单一等深层次矛盾等等。然而,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强表示:“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只有深入基层发现问题、看准问题,才能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民忧、纾民困、促民生

  当然,聆听民意只是第一步,关键是如何落实。了解大家关心的议题和政策,听取意见,乃施政团队履行治港责任,促进良政善治的基础,最终目的是落实到解民忧、纾民困、促民生。政府必须在实际操作上统筹不同部门,平衡不同持份者的利益,确保推行的政策能有效与社会接轨,持续观察政策成效,不断完善,作出改进,进行革故鼎新,引领香港在由治及兴新阶段中,着力提高治理水平,工作提速提效,做到“切实排解民生忧难”,积极回应市民的关切和诉求。

  是次地区咨询会体现了特区政府“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管治作风,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地区治理也得到完善,从而排除了昔日“泛政治化”的干扰,以往有些人利用咨询会狙击官员、破坏交流的乱象已消除,政府和社会各界不必再花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休无止的政治斗争之中。全港上下凝聚共识,求稳定、促发展,制定创新务实的施政蓝图,推出更多有力促进经济复苏、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集中精力共建美好香港。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经济民生联盟执委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