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取消学位证与四六级挂钩”,有朋友问我怎么看。
我只能说:目前的这个通知太简单,看不到更多政策细节,所以不好评价。
当然,我理解政策制定者的苦心和目的之一,就是当前教育中过度的“英语化”以及部分学科(比如美术、文史哲等)不必要地与英语成绩挂钩,不实事求是,影响了很多优质人才的毕业。
但是,如果说所有的政策和解释就如那一纸通知所示的话,我还是要说说自己的忧虑和担心。总体来说,个人感觉这个政策不够成熟。
为什么呢?
首先,从实事求是的学科发展角度分析──高校学科千差万别,西安交大又是以理工类为主的学校。从掌握最新学术动态的角度,我认为对于目前欧美仍然处于优势地位的学科,英语或者其他相应语种(如德语、法语、俄语、拉丁语、西班牙语等)仍然应该列为必修、必过。如果连基本的语言关都不过,能算做合格的本科毕业生吗?我在大学也待过,我没那么傻白甜,我不太相信如果这些学科真的取消了挂钩学位证,应该掌握一门外语的大学生还会所有人都认真去啃外语。
其次,从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政策主张角度,这个会给社会公众释放另一种不恰当的信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对外开放,重要一条就是要用语言这个桥梁大开眼界、了解世界。大学生掌握外语,是这个大国策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任正非最近有一次谈话说的也很好,他讲到新加坡有两个国策很好,一是掌握英语,二是掌握中文也就是普通话,相当于把两个大的世界连接起来了,任正非老总都有这样的认识,我们难道不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吗?
第三就是从大学毕业生的思维和语言训练角度,学外语也应该成为大多数学科的合格本科生的必修课。一些专业当然不必强令要求学外语,比如我自己学过的中文,以及文史哲等很多学科(当然这其中还不能包括比较文学、世界历史、西方哲学等)。掌握一门外语,对于思维也是训练。从扩大视野角度,高校毕业生也必须掌握一门外语,可以不是英语,但也应该在法语、西班牙语、日语、德语、俄语等各种外语中修习一门。
最后特别需要提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他特别强调,必须认识到,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
“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难道一些本科毕业生们,准备靠百度翻译看全球的学术文献吗?
当然,以上几点,也许是我多虑了,西安交大有悠久的历史和特别优良的传统,我的一位长辈也毕业于此,我一直对西安交大怀有敬重。相信政策的制定者还有更多的配套政策,未必就只在这一纸通知当中全部体现了出来。据说,西安交大并非第一个推行这个政策的高校,而此次引发这么大规模的讨论和舆情,恰恰体现了社会公众对西安交大肩负使命的期待和潜在深远影响的顾虑。
综上,这件事看似简单,实则影响深远,尤应审慎。对于这个政策,在看到西安交大详细的政策解读、政策说明之前,我并不能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