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早前先受超强台风“苏拉”吹袭,再因为一场世纪暴雨引起多宗严重水浸、山泥倾泻。虽然特区政府启动了“全政府动员”机制,关爱队和其他社团组织也主动协助受影响市民,但仍然不可避免遭受了较大的损失。因此,本人认为,当局应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在行动上坚持关爱情怀和担当,组织调动政府、地区组织和关爱队等三方面力量,从预警、应对到善后,提升社会的防灾抗灾救灾能力,将破坏伤害减至最低。
世界气象组织(WMO)年初发布的最新地球气候报告,全球暖化下的气候危机持续加剧,极端天气成为令人堪忧的新常态,热带风暴和暴雨的强度和频率大增,导致更多的山洪暴发和造成更大的破坏。本人认为,极端天气接连出现,给香港上了一堂气候课。这已非“明日之后”的世纪预警,而是迫切的眼前危机。
然而,当前不断出现的极端天气灾害只是前奏,随着气候持续暖化,气候异象愈趋普遍和强烈,也更难预测,而其灾害规模也往往会超越政府的应变能力和承受极限。灾害既将随时到临,我们应如何适应不断升级的极端天气?如何未雨绸缪,加强天灾应变能力?
在策略上,本人认为政府乃至社会各界,都必须要有高度的重视,保持永远追落后的危机意识,以及敢于突破“传统”标准、旧框架的担当和前瞻思维,与时并进地提升气象监测和灾害预测能力,改善预警通报机制,推进防灾、抗灾和救灾的准备工作和紧急应变部署。
同时,天灾虽不能绝对预防,却可透过先进的资讯科技,加大对临近预报、临近救灾、防风防洪一体化等方面的科研投入,并且做好周全准备,从而减轻市民不便和社会损害。
此外,当局应直面灾情新状况,进行系统性的检讨和经验总结,提升整体防灾抗灾能力,更好地保障市民安全和利益。
在应用上,本人认为应善用创科手段,进行两方面的完善精进。第一是应优化提升“紧急警示系统”(EAS)和“联合运作平台”(COP),互通信息、分享资讯,加强内部沟通和统筹行动能力,提升当局应对突发事件的韧性,协调人手和物资的调动,亦方便学校和各行各业早作准备,减少混乱和不必要的恐慌情绪。第二是应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建立一个联合应急机制,整合和提高对天灾及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在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和完善特区地区治理制度的今天,地区关爱队支持、配合政府抗灾、排解市民忧难,共克风雨挑战。在最近的抗灾实践中,包括南区关爱队等地区基层组织,就近参与救援,实现“地区问题、地区解决”的公益使命,成效有目共睹。本人认为,当全港十八区均成立关爱队后,当局仍可不断完善其运作机制,并且增拨资源、加强行政支援,推动关爱队与新一届区议会的职能磨合,传递社区关爱信息,协助提升社会应对突发和紧急事件的能力,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香港各界青少年活动委员会执行主席、天津市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