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静思明路/创新思维 推动消费增长\潘学智

2023-09-29 04:02:4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从2月的“你好,香港!”启动全球宣传,4月的“开心香港”聚焦本地玩乐,到9月的“香港夜缤纷”营造夜间活力,特区政府开出振兴经济的药方,以全社会总动员来刺激消费和吸引旅客。过去,逆周期措施是尽一切可能救市保就业,但也换来连续五年财赤,难以寄望政府再作大额投资。上半年,港美息差冲击联系汇率,减息周期言之尚早,可供政府运用的政策工具实在不多。

  坎坷不平的全球复苏进程,加上疫情期间实施的社交距离措施,改变部分市民生活习惯,亦影响一些家庭的收入。市民减少外出用膳、娱乐和消费,成为新冠疫情的后遗症。去年底,香港存款保障委员会的调查发现,更多港人养成储蓄习惯,以备不时之需,储蓄金额急升近两成至每月平均7700元。消费者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变得更谨慎,更积极寻找价廉物美的商品,反映香港与全球市场一样,无可避免地落入消费降级的现象,需要政策主导将超额储蓄转化为购买力。

  为了鼓励消费,不少国家考虑用转移性收入增加市民可以动用的财富,这个方式值得特区政府参考。十多年前金融海啸后的欧洲,多国政府提供补贴予车主汰旧换新,引入能源效益更高的汽车,一方面迈向减排目标,另一方面支持当地制造业。同期,内地实施“家电下乡”政策,借着补贴农村居民添置家庭电器来扩大内需,因为一般家庭花费在耐用品的开支对经济周期最敏感。如今,欧洲国家毫不例外地减收电费来应付能源危机,内地部分省市也推出补贴汽车和家电消费的政策。

  香港最新的旅客数字在7月份达360万人次,已经追平疫情前水平,惟只及修例风波前约600万人次的六成,代表各项宣传推广正在凝聚市面气氛,尚有增长空间,不过方向正确。另一边厢,舆论探讨旅客人数北上多南下少,流失本地消费力。其实,由性价比主导的北上消费在疫情前已经蔚然成风,现在更是消费降级同时保持生活质素的一种选择。深圳的出入境双边总和在7月份达1600万人次,已恢复至疫情前月均约2000万人次的八成。旅游业态有否转向值得斟酌,不容否认的却是,深圳快速吸收香港旅客,复苏速度比香港快得多。

  深圳迅速反应,早前推出多项便利港人措施,延续消费意欲,包括提供旅游消费券、制作旅客消费指南、开设口岸专线免费接驳重点商区、鼓励商户为游客推出预约和储积分服务。日本月前推出外游计划,鼓励国民到访包括香港在内的二十多个地区。习惯处于优势地位的香港,擅长稳守,偶尔开拓,能够展现多少反守为攻的市场触觉?

  民主思路联席召集人(研究)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