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国庆年年庆,国庆中秋别样情。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74年光辉历程,虽然风雨兼程,但行稳致远,铸就大国辉煌。
74年来,中国硬实力稳步提升,目前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稳居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也是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中国的综合实力都让世界惊叹。
74年来,中国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民生福祉更加殷实,国人幸福指数大幅提升。2021年,中国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从建国初期的53美元增加到2023年的1.55万美元,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增长至78岁。社保保障基本做到全覆盖,国人安居水平逐年提升。特别是,中国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数据显示,2023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9.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6%。
国富民强,盛世景象。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抚今追昔,登高望远,中国的大国实践和强国之路也为全球提供了善治善为新范本。
“唱衰中国经济论”先行破产
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疫后全球经济面临着“疫情疤痕”带来的严重挑战,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面临着通胀惯性导致的衰退风险。而且,中国还面对着美西方一波波的唱衰杂音及地缘政治对抗和科技产业链供应链的围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招待会上所指出的:“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前进道路上还面临很多风险挑战。”
面对复杂环境,中国给出亮眼的成绩单,不仅快速走出疫情影响,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式治理的特色与优势,更给伟大祖国74年华诞涂抹上更加辉煌壮丽的强国亮色。
上半年,中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表现突出,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这一亮眼成绩,是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的,因此更为难得,因为这一经济成绩是在全球经济停滞、复苏乏力、气候难题、难民危机、自然灾害和地缘冲突等各种风险叠加下取得的。何况,中国也面对着美国主导、西方追随的遏制,还有美西方对华所谓针对性的“去风险”。当然,美西方仍旧拿着“放大镜”千方百计地对中国经济挑刺找茬,如放大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夸大中国的债务规模、炒作中国陷入所谓中产收入陷阱,甚至认为中国会步日本“失去30年”的覆辙。
但这波唱衰中国经济的美西方大合唱,一如既往再次破产。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全球机构对中国经济前景看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报告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将增长5.2%,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三分之一。该组织对美国、欧元区、德国、法国、日本、英国等西方经济体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测分别是1.8%、0.9%、-0.3%、0.8%、1.4%、0.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虽然预计全球总体通胀将从2022年的8.7%下降至2023年的6.8%,但美西方依然未走出通胀阴霾。相比之下,中国则处于弱通胀状态,给中国实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逆周期调整提供了缓冲。因此,从经济增长和预期前景看,中国经济相比美西方依然属于“风景这边独好”。
中国经济上半年的表现凸显中国基本修复了“疫情伤疤”,经济稳步复苏。今年暑期消费市场的火旺,到国庆中秋双节出游人数超过2019年同期,凸显消费市场动能已经恢复甚至实显“报复性增长”。而且,从西方普遍唱衰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看,通过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措施(如存量首套房贷利率下调、降低首套房首付比例等)不仅有助于出清房地产市场前端供给侧风险(如资金链断、楼市违约),也有助于减轻购房者成本,化解消费端焦虑,提振刚需和改善住房群体诉求。相比美西方房地产市场资本主导下的市场紊乱并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国宏调政策的有效性,大大降低了房地产市场“硬着陆”风险。
经受住全球“压力测试”
房地产市场好转,消费市场动能复苏,电动汽车产销两旺,内外需势头良好,中国大飞机博弈全球商飞市场,华为突破美国半导体和芯片封锁……凸显中国经济正在走出世纪疫情的阴霾,也承受住了来自全球前所未有的各种“压力测试”。分析家们注意到,今年美欧两强政要接连访华,美欧也从对华“脱钩”转变为“去风险”,虽然美欧依然对华充满忌惮甚至在全球范围内组圈搞对抗,但中美开始建立工作组进行经济、金融、商业对话。近日举行的第十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也取得相应成果。
风雨之后见彩虹,大国风采更耀眼,强国基础更坚实。在此基础上,中国在世界百年变局演进中才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气,大国博弈才有胜算。
国际关系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