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港事港心/打造香港良好创科生态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陈成炉

2023-10-18 04:02:5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成立不到一年的香港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早前与阿斯利康、华为、京东、美团等20间在香港落户或扩充业务的重点企业举行了签字仪式。这令香港在打造良好创科生态,走向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去年成立后,便积极向全球重点企业招手,包括上述企业在内的30来家企业已决定来港建立或扩大业务。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金融科技,以及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策略产业。据悉,这些企业大部分会在港设研发中心或区域业务总部。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重点企业进驻香港,预计未来几年可带来逾300亿港元投资额,以及创造约1万个职位。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这不仅是中央的期待,也是香港发展的现实需要,今天更成为社会共识。虽然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在数码时代,在创科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慢人一步,可能不得不瞠乎其后,望尘莫及。本届政府上任一年多,致力建设国际创科中心,不仅态度坚决,目标明确,同时,在制定政策、引进人才等具体举措上,都在稳步推进。此次与20家重点企业签约在港建立或扩大业务,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的一块重点拼图,对于香港良好创科生态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鲇鱼效应”带动企业转型

  香港发展创新科技产业,土壤并不贫瘠。香港有高校优势,5所排名全球前100的大学,是亚洲所有城市至少短期内难以企及的;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有大量融资渠道,包括天使投资在内的资金支持,在协助企业筹集资金方面并非难题。比如仅生物科技融资规模就达到亚洲第一、世界第二;香港的普通法制度、简单低税制等,都是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的支撑。

  然而,香港创科发展短板也十分明显。一直以来,香港创科生态是有明显缺陷的:研究成果多,转化成果少;几乎没有制造业,没有产业链;研发开支占本地生产总值比例不及内地和韩国等邻近地区;创科人才短缺,远低于其他先进经济体;社会上创科意识落后,成绩优异的DSE毕业生升学多修读医科、法律等“神科”。

  创新科技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创科生态环境的建设,需要各种元素有机组成,缺一不可。去年年末,特区政府公布了《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从顶层设计香港创科中心的未来,以“四大方向、八大策略”为起手,全面推动创科发展,并希望营造一个更有利于创科发展的生态环境。一年来,在政府的务实推进下,这个目标渐行渐近。

  本次引进20家重点企业签字仪式上,行政长官李家超、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现场见证,足见特区政府的重视程度,意义不一般。以其中的阿斯利康、华为为例,阿斯利康是全球领先的製药公司,更是凭借新冠疫苗一战而声名大振。华为拥有超强的研发能力,更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一面旗帜。这类的企业在香港扩大业务,对香港创科生态发展的价值不可小觑。

  外来重点企业落户香港,有助于在香港形成“鲇鱼效应”,带动更多本地企业走转型的路,增强更多企业生存力和活力。外来重点企业在香港经营成功,将有助于形成“榜样的力量”,令更多海内外企业看到香港的机会,认识到香港是创科发展的沃土,愿意到香港一展拳脚。

  为香港发展增添新动能

  一旦引进企业与本地科企达到一定数量,形成新兴科技企业扎堆的情况,将有助于形成群聚效应:更多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和创新,有助于加速推动技术进步,提高整体产业水平,引发技术进步效应;科企扎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员参与本港科技创新活动,形成更强的人才优势,实现人才聚集效应;创科集群还有助于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与协调,在不同企业之间形成产业链,供应链,提高产业整体效率;而随着集群效应的扩展,还可以进一步催化创科热情,推动创业文化,加深全社会对创科发展的支持,实现创新科技生态圈的健康繁荣,将香港建成创科之城。

  更多科创企业落户香港,有助于香港更好利用“一国两制”优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也有助于加快北部都会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建设,早日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构成合一的、高质量、活跃创新生态圈。

  行政长官李家超在首份施政报告提出,在2027年或之前,吸引至少100间有潜力和具代表性的创新科技企业到香港营运或扩展业务。我们期望行政长官在稍后发表的新一份施政报告中,会提出更多深耕香港自身土壤,令海内外企业能扎根、深扎根的政策举措;同时,为香港本地创科企业、初创企业提供更多支持,协助它们茁壮成长。

  经过百馀年蓬勃发展,经济降速,结构失衡,香港亟需寻找新的动能,创科发展正正就是香港所需的新动能,恰如一艘大船,既有顺风之势,又有礁石之危,但渡过去就是一片新大陆。

  江西省政协委员、江西省旅港同乡会会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