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文教非常谈/关顾学生精神健康 慎防重“实”略“虚”\邓 飞

2023-11-28 04:02:4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自疫后复常以来,香港似乎多了青少年人的自杀个案,每个月总有这么几个案例,陆续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各方有识之士小心翼翼地呼吁,特区政府教育局等有关部门和各类专业青少年辅导团体,要关注和解决这个问题。

  笔者之所以称之为“小心翼翼”,是因为众所周知,一如其他社会集体行为,如果不当宣扬的话,青少年自杀现象是会引起同侪之间的跟风模仿效应。所以就算关心这个问题,希望引起有关方面重视这个问题,也不宜用开大宣传的方式来大声疾呼,这会好心做坏事,反过来掀起一股风潮。因此,笔者对于是否写这篇文章来谈谈这个问题,也是有相当的顾虑。

  成立跨专业团队归因分析

  不同以往,现代的香港媒体几乎不会用头版头条的方式来大肆报道某某学校出现学生自杀事件,媒体这种从降低传播效应来避免对自杀现象推波助澜的专业自律,很值得点赞。另外,从各方途径得知,香港的网络尤其比较流行的网络社交平台和讨论区,也没有出现成规模的教唆、引诱青少年自杀的帖文。换句话说,并没有出现网络鼓动青少年自杀的情况。

  一言蔽之,无论从真实世界,还是网络平台,都没有发现存在大规模的鼓动青少年自杀的不当言论出现,自然也没有发现有这股风潮在蔓延。那么又怎么解释自复常以来屡见不鲜的青少年自杀现象呢?如果不知道自杀现象的成因何在,是很难对症下药地进行针对性解决的。

  一提起青少年自杀的成因,不少社会人士都会归咎于功课压力太大,父母与子女沟通存在问题,同侪之间相处存在摩擦冲突等等。另外,教育局在2016年成立防止学生自杀委员会,就青少年自杀问题进行数个月的研究,识别造成自杀的各类因素,并提出解决的建议。及后,教育局根据委员会最终报告的建议,帮助学校采用全校参与的模式,在“普及性”、“选择性”、“针对性”三个层面,促进学生的精神健康,以及加强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包括有自杀风险)的学生。

  从识别青少年学生自杀成因的角度而言,虽然上述委员会的研究也提到了网络和网络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及精神健康带来的影响,但毕竟是2016年的了,相对着墨较少一点。今天的网络渗透和密集程度,以及对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冲击影响,不是几年前可以相提并论的。上述提到的功课压力大,沟通问题等,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但至少存在两个需要额外关注的问题:

  一是在近期的青少年自杀案例当中,几乎没有留下遗书遗言的。因此,这些“功课压力大”、“与父母或者同侪沟通有问题”等归因,只是一种猜测,一种依照过往经验的猜测,并不精准。用一个通俗的说法,落到一个个具体的个案上,怎么知道自杀的青少年真的觉得功课压力大?您怎么确定他/她存在沟通问题?人命关天,对于自杀现象的归因,必须源自对一个一个具体个案的分析总结,从而找出所有个案之间的共同特征,才可能做出更为合乎逻辑的成因推断。

  我这里强调的是,要对一个一个具体的个案,尽其所能采取事后的调查分析。尽管自杀者没有留下遗书,难以有直接证据去确定他/她当时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但也恰恰因为没有遗书这种直接证据,才更需要做更为全面细致的个案分析,从而尽量还原自杀者心中所想所感,以及造成他们这种想法的生活轨迹,而不是依赖想当然的推测。因此,有关部门应该成立专业的团队,包括精神科医生、教育心理学家、学校社工、教育专业人士等等,对过往这些自杀个案尽其所能地进行逝者生前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回溯分析,包括对他们身边亲人、老师和同侪等人进行调研,对他们的各种生活轨迹尤其网络上的社交关系数码纪录进行搜集分析(当然这里可能涉及私隐法律问题),尽量还原自杀真相,而不是笼统归因。继而把不同的个案加以综合比较,找出个案的共性特征,才能更为科学和有效地对症下药解决青少年自杀问题。

  二是一如上文所言,我们对青少年自杀的归因分析,更多集中在他们在真实世界的生活状态,而对于他们在网络虚拟世界的“生活状态”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心理及精神状态,没有采取同等比例的关注度,所以笔者才说慎防重“真”而略“虚”。

  今年7月25日,国家教育部主管的《中国教育报》发表题为《当心社交媒体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文章,反映国家教育部门深切关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冲击。文章更引述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去年11月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报告指出,截至2021年,我国(内地)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1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未成年人认为自己非常依赖或比较依赖互联网的比例为19.5%,未成年人经常在网上聊天的比例为53.4%。

  社交媒体是青少年获取信息、交流沟通和自我表达的信息平台,集学习、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在享受生活便利的同时,社交媒体也加剧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通过社交媒体可能会接触到不良信息,产生错误认知,进而引发攀比、自卑等负面心理。网络骚扰、网络暴力等现象也极有可能导致抑郁问题。

  另外,在流量经济模式主导下,很多社交媒体常常会通过反复推送、即时互动等方式提升用户的参与度,导致未成年人沉迷其中、难以自拔。在使用社交媒体时间与精神健康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面,一份来自《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JAMA Psychiatry)2019年12月号的专业研究论文指出,每天浏览社交媒体平台超3小时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等心理健康问题。

  重视网络虚拟世界的影响

  方兴未艾的网络心理学(Cyberpsychology)的其中一个研究课题重点,就是青少年人在网上虚拟世界与网下真实世界所呈现出来的双重人格特征。简单来讲,一个沉迷网络和网络社交媒体的青少年,他/她在网上与他人沟通互动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与真实世界的人格特征可能天渊之别。网上可能非常正常,网下对周遭世界与各方人等可能漠不关心等等。因此,笔者做一个大胆的假设:不排除有些青少年自杀者,可能对真实世界的功课其实完全不上心,真的让他们产生压力感、焦虑感和抑郁感,可能更多是在虚拟网络世界上的各类人际互动!

  最后结合这两点作一结论,请具体个案具体分析,尤其分析自杀青少年的网上动态是否才是构成其自杀的重要成因。关注青少年精神健康,除了要重视真实世界,还要重视网络虚拟世界。

  立法会议员、教联会副会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