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是第七届区议会一般选举投票日,这是香港完善地区治理、重塑区议会后的首次区议会选举,也是在基层实践“爱国者治港”及探索香港民主新篇章的关键一步,其结果不仅关乎香港市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社区建设理念,更是与香港社会整体的认同感和幸福感息息相关。11月19日,选举事务处指出,为方便身在内地或于投票日需往返内地的选民返港投票,选举事务处会在上水港铁站附近的两所学校(即香港道教联合会邓显纪念中学及东华三院甲寅年总理中学)设立四个邻近边境投票站。
区议会是基本法第九十七条规定的非政权性的区域组织,其职能是接受特区政府就有关地区管理和其他事务的咨询,或负责提供文化、康乐、环境卫生等服务。作为连接市民和政府的咨询机关,区议会有责任使政府准确地掌握民意脉络,有义务做到下情上达,配合政府施政,协助民生福祉的完善。
选民能够“优中选优”
在坚定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后,今年的区议会选举激发了不同团体更加积极地派出有才能、有原则、有志于服务社区的人士来参选。多日来,他们努力拉票,走入市民日常生活,利用各种的机会接触市民,向大家阐述自己的服务社区的理念。其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这些候选人背景构成的多元化,尤其是特别是妇女、青年、少数族裔比重增加,进一步向社会展示了新选制下区议会的广泛代表性和均衡参与性。
然而,反中乱港势力的“软对抗”也早已“倾巢出动”,在抹黑新选制方面“不遗余力”,更是企图以各种方法干扰和破坏选举。10月16日,在区议会选举提名期开始的前一天,一班窜逃海外的前区议员在Facebook发表联署声明,煽动港人“杯葛”今次选举。其中,许智峯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时攻击选举是“极大的民主倒退”云云。
当然,比起反中乱港势力的直接破坏,另一种对于区选的迷思也值得我们注意。部分选民可能认为,因为今次区选有了资格审查制度,所有参选人都是爱国者,自己投票与否已经不再重要,对参与投票热情不再,一些人或许会放弃投票的权利。
其实这种“冷漠”与“消极”的态度,表面上与反中港势力鼓吹“杯葛”等直接对抗在看似不同,但本质的结果都是“异曲同工”,这两种行为都是曲解香港民主制度的要核,忽视市民福祉民生与民主权利,更是阻碍了香港以民生为本,以发展为重的新型民主的实践与进步。
今年的区议会选举,无论是对于选民本身还是对于香港社会的整体,都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第一,新的区议会选举制度使得区议会回到“初心”,坚决排除了反中乱港分子潜入基层治理架构的可能性,恢复了基本法所规定的非政权性的区域组织的定位和职能。在这种去除“泛政治化”的新风气下所形成的风清气正的选举文化,参选人的政纲可行性、他们对服务社区的奉献度将会成为竞选比拼的真正基础。对于选民来说,他们具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更能“优中选优”,这是香港优质民主的一大体现和提升。
助力推动良政善治
其次,任何制度的完善都离不开广泛的实践。完善地区治理、重塑区议会是落实“爱国者治港”的“最后一块拼图”。无论是特区政府还是社会各界以及全体市民,都有责任和义务走好在基层实践“爱国者治港”路程的“最后一公里”,为提升香港综合治理水平奠定更为广泛的民意和民心。
最后,实现真正的民主不是靠喊口号,更不是借“民主、自由”之名颠倒是非,真正的民主应该是落实在行动,落实在人心,是符合大多数民众的利益和幸福。走出来投出自己的一票,以香港主人翁的姿态来参与香港的民主建设和经济建设,这既是一种市民应有的、光明正大的自由和权利,更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建构香港特色民主制度的不可或缺一环。
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地参与投票,珍惜选举的权利和选民的身份,这不仅仅只是为自己承担应尽的义务,更是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添砖加瓦,为推动香港的良政善治、繁荣稳定而贡献自己的声音和力量。只有对自己负责,才能对香港负责,只有积极投票才能选出为民办实事的区议员,才能为进一步提升和完善香港基层民主而夯实基础。走出家门参加投票,对个人而言只是踏出了一小步,但对于实践香港特色民主制度而言,则是迈出了一大步!
中国侨联委员、资深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