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达标”成定局,向好无悬念。继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实现5.4%增长的良好表现,前10月的经济数据也亮点频出。如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逾1.6万亿元;如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7%,连续多月实现正增长等。人民币汇率出现回升态势,近期更是延续了“涨姿势”,截至11月28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涨幅分别为2.26%、2.40%。从国内分析家到全球各大机构,对中国经济的评价大多是“增长”“向好”。
离年底还有不足1个月,中国经济依然极强的“冲刺”动力。在全球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中国经济的表现可圈可点。
首先,中国经济“达标”(今年经济增长预期5%左右)是关键,意味着决策精准、政策到位、效果良好,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和稳中向好的趋势已经形成。
其次,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得到重视,譬如房地产市场虽然出清部分风险,化解了“硬着陆”,但市场动力依然不足。各部门正通过顶层政策支持,特别是各城精准施策化解楼市难题,以点带面化解市场难题,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其三,利用美欧终止加息进程的窗口期,通过财税政策加持和货币政策加力,提振市场信心,通过更多流动性激活市场活力,化解市场普遍担忧的生产与生活“通缩”焦虑。
对外资仍具有极强吸引力
从“三驾马车”的表现看,虽然三者动力有所波动和调整,但拉动中国经济整体合力依然澎湃。
1至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38.54万亿元,同比增长6.9%,消费持续恢复提升。中国消费火旺,并非体现在抽象的数字指标上,而且体现在年内每个消费节点上。从假日经济到暑期消费再到“双11”电商购物,民生消费质量并举,也折射市场信心强势回归。
投资不可能继续攀升式增长,但聚焦于重点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可谓好钢用在刀刃上。虽然城市里的大楼工地少了,但是城市排水、高铁等项目建设依然在各地进行。而且,中央通过更加精准的财政金融政策,通过“加减法”帮扶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10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8.22万亿元,同比增长23.28%,较各项贷款增速高13.01个百分点。1至10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逾1.6万亿元。
中国对外资仍然具有极强吸引力,外贸出口依然维持增长。就前者而言,1至10月,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2834.4亿元,同比保持增长,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吸引外资增速更是达到9.5%。此外,同期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947家,同比增长32.1%。今年前10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4.32万亿元,同比增长0.03%。其中,出口19.55万亿元,增长0.4%;进口14.77万亿元,下降0.5%;贸易顺差4.78万亿元,扩大3.2%。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的地位未变。
中国经济增长“达标”已非悬念,一些经济指标还有短板也是事实。但从中国经济的整体表现看,政策发力强内功的效果彰显,再次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中国范本。
全球经济的最大贡献者
中国经济维持中高速增长,依然是全球经济的最大贡献者(超过30%)。这是中国带给世界的希望和愿景,近期美欧暂停加息,人民币汇率上调,也缓解了中国货币政策逆周期的压力。
作为全球经济的主引擎,中国不会刻意贬低或唱衰他国经济,也不会拿着“显微镜”寻找他国短板或以“放大镜”放大其他经济体的缺陷,给其他国家和全球市场带来焦虑和恐慌。中国乐见美欧等暂停加息以及通胀率调降带给中国和全球市场的利好。
2023年,全球面临的共同命题是经济复苏,但如何复苏,各国不可能有标准答案。唯有互利多赢、相向而行,是各国的共同使命,尤其是全球主要经济体更应担负起引擎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责任。众所周知,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年内一直加息降通胀,同时防范经济衰退风险。当然,美欧也在针对中国“去风险”,在关键的科技领域通过禁止对华投资、设备出口等筑垒“小院高墙”,阻断对华关键领域供应链、产业链。
相比之下,中国通过举办进博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以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等向全球展示中国开放包容的决心,与世界共享合作共赢的红利。
所以,中国经济稳中向好,不仅是强内功的结果。虽然西方政媒依然炒作中国房地产危机、通缩困境、外资流出和出口乏力,但中国经济用中高速增长的“达标”实绩,证明了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大势,也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中国范本。
国际关系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