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特区政府公布的两个经济数据,令人喜忧参半。一是去年全年经济增长率为3.2%,扭转了2022年的跌势;二是截至去年第四季,全港负资产住宅按揭为25163宗,按季增加逾倍。这两个数字既反映了香港经济的现实,也蕴藏着提振市场信心的密码。
在疫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高息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香港去年能取得3.2%的经济增长,已属难能可贵。相比之下,德国负增长0.1%,英国轻微增长0.5%,韩国增长1.4%,新加坡增长1.2%。美国去年录得2.5%的经济增长,已是主要发达经济体中表现最好的,但仍然低于香港。
如果单计去年第四季香港经济增长,达到4.3%,按季增加0.2个百分点,也高于全年平均水平。这主要受惠于访港游客数字增加以及私人消费增长,相信今年仍能保持这一势头。
失业率也是经济的晴雨表。香港现时失业率维持在2.9%的低水平,几乎全民就业,早已恢复到疫前的状况,这在全球是相当罕见的。许多行业在“闹人手荒”,申请大量输入外劳,这正是经济蓬勃的表现。
但另一方面,香港股市和楼市不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信心。特别是负资产个案增加,香港社会对此非常敏感。昨日立法会二读辩论早前施政报告提出的楼市“减辣”措施,有政党指出,楼市不振对香港经济的其他领域产生了连锁反应,也削弱市民和海外投资者的信心。当前香港的重中之重是“拚经济、谋发展”,其中的关键就是全面“撤辣”,令楼市早日复常。
当年政府推出“辣招”,是为了压抑楼市狂飙及炽热的炒风。时移势易,市场环境已然改变,特区政府因时制宜,弹性调整楼市政策,优化相关措施,有助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进入正向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