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有话要说/体育经济初见势头 推行细节上需加把劲\香港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2024-03-29 04:02:5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今年以来,香港体育盛事浪接浪,令全港体育迷雀跃,特别是世界明星队对战香港明星队的贺岁盃赛事,本地及国际名宿云集、踢出好波,令球迷尽兴而归。可惜亦有赛事不如人意,国际迈亚密访港踢表演赛、美斯未有落场捱批;最近的国际桌球明星赛又告“甩辘”,大会座位、入场安排不周惹来连串批评。近来多了商业机构参与推动大型体育盛事,确为香港的体育经济注入新动力,但政府亦要深思如何加强支援、监督这些体育盛事、确保其质素,为香港打造好“国际体育盛事之都”的品牌。

  本会与体育业界一直关注香港体育政策发展,包括就推动运动产业化提出建议,近年政府亦从善如流,积极推动了商界、体育界合作,为香港带来更多体育盛事;特别是透过“M”品牌制度及支援计划,授予在港举行获认可的大型体育活动,扶植了许多大型体育活动。但对于一些如同今次国际桌球明星赛、未有申请“M”品牌的体育活动,政府又应如何支援或监督?

  以今次事件为例,既然体育活动的选址是政府的伊利沙伯体育馆,当局就不应不闻不问。例如有业界人士就提出,在主办机构借场的前后,当局是否可更积极派员了解场地的运用和安排?对于主办机构称缺乏桌球总会的支援,当局亦要检讨,日后有同类大型赛事,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是否也可协助主办方与相关运动总会沟通,共同提升赛事质素?

  虽然近年有体育盛事被指票价太高昂,但票价是主办方的商业决定,政府及外界很难直接干涉。但政府日后提供场地时,是否可考虑活动的场地收费或门票收入分成?例如目前香港大球场每天仅150000元或门票收入总额的20%,若能适当调高,可有助政府加强改善场地和配套,或对付出高昂入场费的球迷作更多回馈。

  大型体育赛事不是一般商业买卖,更是代表香港的国际形象,今次赛事就有众多国际知名的桌球明星,故应有完善监督和支援;政府可考虑于条款中规定,当局可派员监督赛事的安排、相关开支由主办方支付,以确保赛事质素。

  现时市民已习惯透过手机、平板或其他装置,经各式付费平台直播观看运动比赛;政府相关部门也可考虑牵头与商界合作,建立固定的串流媒体,定期直播这类体育盛事,同时作为统一宣传本港体育活动的平台。透过多种付费方式,包括按赛事付费、月费或年费制等,与赛事的主办方等持份者分享收入分成。至于已购票实体入场的人士,则可免费获观看资格,以便在场内也可以不同角度观赏,并即时看到比分及旁述。此举既有助向本地及外地体育迷宣传香港的体育盛事,亦可增加政府及主办者的收入。

  推动大型体育盛事,有助带动市民和旅客消费,但今次赛事要选在周一、周二举行,且入座率只有三成,反映了本港场地不足、难在周末订场的问题。正如本会过往研究指出,场地是更有效推动体育盛事的先决条件。香港设施场地不足,长期窒碍举办大型体育盛事,故特区政府未来可规划兴建更多启德体育园这类适合国际赛事的场地,提供更佳观赛体验,吸引市民及旅客入场,同时带动附近地区的经济。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