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昨日宣布将暂缓垃圾收费,将不会在8月1日推行计划,同时会做好各项配套工作。政府的“先行先试”报告以及多个民调都显示,主流民意并不认同如期推动垃圾收费,不论是宣传教育、配套工作,以至当前的经济环境,都表明香港并不具备全面推行垃圾收费的条件,如果坚持在8月1日推出,将会造成大量混乱,加重市民及商户负担,引发各种民怨,不利于香港社会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政府果断暂缓实施垃圾收费,并非不重视环保,而是审时度势的优化调整,主动回应民意民情,反映特区政府对民意的重视以及实事求是、务实理性的施政风格,更加充分展现出行政长官李家超的治理水平。
对于垃圾收费政策,民意几乎是一面倒反对。《大公报》早前进行的网上问卷调查,共收到31549名市民回复,结果显示91.8%市民不支持8月1日实施垃圾收费计划,仅5%支持如期落实,多达76.8%市民认为,政府应搁置垃圾收费计划。多个民调亦显示,主流民意反对在8月1日实施计划。政府早前在14个试点进行垃圾收费“先行先试”计划,并透过区议员在试点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七成受访居民表示,弃置垃圾量没有改变,六成人没有因为“先行先试”计划改变回收量。同时,不少居民反映政策扰民,商场商户则称劳民伤财,都建议延迟或取消计划,连政府合署的管理公司也“嫌贵”,盼望指定袋价钱能够减半。
现时不具备落实政策条件
这些民调清晰表达了社会对于垃圾收费的民意,绝大多数市民对于政策有保留,当中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垃圾收费以“寓禁于征”的方式减少制造废物,但成本却全数转嫁到市民及商户身上,而且回收废物过程繁琐,大幅增加各界工作量,特别是清洁工人、物业管理更是首当其冲,政策对千家万户都造成影响,自然引起市民较大反弹。
二是垃圾收费缺乏足够配套支援,不但在宣传教育上未能跟上,甚至连基本的回收设施亦极不足够。以厨余为例,占香港城市固体废物三成,是垃圾回收的重中之重,但全港现时安装的智能厨余机只有数百个,只能覆盖全港少数的屋苑,而且香港现时处理厨余的设施只能处理全港十分之一的厨余,另外九成厨余送往堆填区。这说明香港根本并未准备好落实垃圾收费,垃圾回收之后也处理不了。
三是现时的客观环境并非推行垃圾收费最佳时机。香港目前正处于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首要工作是发展,抓紧国家发展机遇增强香港兴的动能,同时香港经济复苏未如理想,外围经济环境波动,工商百业都面对沉重的经营压力。在这个时候再推出劳民伤财的垃圾收费,恐怕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更会引发无日无之的争议,甚至可能被别用有心者借题发挥,炒作风波,打击政府,不利于社会集中精力谋发展惠民生。在民意、执行、时势上,香港现时都不具有落实垃圾收费的条件。
垃圾回收是推动环保的重要举措,垃圾收费亦在不同国家及地区成功落实,现时最大问题不在于垃圾收费本身,而在于香港缺乏配套,更在于当前时势不就。垃圾收费目的是通过“寓禁于征”方式推动垃圾回收,垃圾收费是手段不是目的,但如果配套不足,香港连回收设施也不足够,大多数市民亦不理解及支持政策,推出垃圾收费不但无助废物回收,反而成为“扰民”政策。
体现政府重视社情民意
在政府“先行先试”中,市民弃置垃圾量根本没有减少或只有少量改变,这说明移风易俗是一个长时间的社会工程,不是出台一个政策就可以达到。既然如此,政府更加没有必要坚持在8月1日推行政策。现时果断暂缓实施,既是回应民意诉求,亦让政府有更足够的时间优化政策,完善配套,为推行垃圾收费创造更有利条件,这是一个理性的做法,亦展现政府的科学决策。
有人担心政府调整政策可能会被外界质疑推动政策不力,这种忧虑完全不必要。恰恰相反,政府在处理垃圾收费上,不但没有失分,反而是加分,原因是在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政府对社情民意的重视,对政策的实事求是,以及在施政上的灵活和弹性。
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七一”重要讲话中对香港特区提出“四点希望”,当中包括“着力提高治理水平”。行政长官李家超领导的新一届特区政府,自上任以来一直将提高治理水平作为头等大事,从制度架构入手,从管治作风抓起,从能力建设切入,推出了多项提高治理水平的举措,直面香港深层次矛盾,成效有目共睹。行政长官李家超的施政风格,更体现在科学决策,理性务实,重视民意等方面,推出的政策都能够掌握民情,顺应民心,因时度势,因而能够善作善成。
这次政府处理垃圾收费上,同样展示出行政长官李家超的治理水平,成功消除争议,让社会可以集中精力做好发展民生工作,这正是管治水平的展现。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