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事论事/“医疗券过河”带来的改革启示\叶建明

2024-08-19 05:01:5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日前在深圳新增3个服务点,加上9月份将再增东莞南沙两处试点计划,届时将有9家内地医疗机构服务香港长者。这是本届政府施政的一大德政。不仅香港居民(特别是居住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港人)受益,更是在一定程度上纾缓了香港医疗资源供不应求的痼疾,实现了各方多赢,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一个政策,影响全社会,令市民获得感增加,这显然是符合民心的好政策,更是体现政府锐意改革创新,为香港构建更合理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回应市民对完善医疗服务需求的有效举措。医疗券过河的试点,对于香港通过改革来改善经济民生,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除了医疗券过河外,特区政府最新宣布,将推出大湾区跨境直通救护车试行计划。计划下,病人可在两地医院进行点对点安排,毋须转换救护车,大大方便了病人救治。在试行计划正式推行前,特区政府将与广东省及深圳市政府联合进行演练,模拟救护车跨境安排。同时,两地政府正争取尽快确定有关深圳跨境救护车入境香港的长期安排。政府预计在一年内推出试行计划,并将在适当时机公布具体安排。这表明,政府将不断通过改革的办法,一步步推进民生改善,解决积累已久的问题。

  回归27年来,香港各方面有长足进步,但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经济民生问题。以香港医疗为例,多年来,香港公立医疗资源紧张,民众看病轮候时间长一直是痼疾难解。曾经,老人为了看一口牙,清晨5点左右就排队等候。而一些长期病患,在专科医院轮候时间达1至2年之久也是常态。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香港社会争议多年。香港是个超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20%。如此的人口年龄结构,如果不改变现状,不以全新的思维、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医疗问题会越来越严重,而且与此紧密相连的老人养老等问题也将日趋严峻,长远拖下去将成为民生又一大难题。

  2015年,香港特区政府将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纳入香港的长者医疗券计划,即香港老年人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看病可使用长者医疗券。由于疫情等相关因素,这一试点足足走了9年。本届政府迈出了大步,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的适用范围扩展至广东省内9家医疗机构,其中还包括长者迫切需要的牙科专门服务机构。这表明,思路打开天地宽,只要有改革的决心、识变应变求变的态度,没有跨不过的河流,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

  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强调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这彰显了我国执政党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在领会三中全会精神时,香港一些人对于本地是否需要改革、如何改革,出现一些争议,认识并不清晰。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明确提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对于面临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的香港来说,同样要识变、应变、求变,通过改革实现更好发展。

  通过改革实现更好发展,就必须像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那样,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同样应该是香港的改革思路。对于那些妨碍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的旧有规章,那些与新时代发展相悖的体制机制,政府要大胆改革,勇于创新。

  随着香港步入由治及兴的新发展阶段,社会稳定,民心思发展,以及香港正深度融入大湾区,现在正是香港改革的大好时机。特别值得肯定的是,特区政府的改革借鉴了国家40多年改革开放经验,先行试点,创造经验,再逐步推进,以确保改革平稳和政策有效。

  与“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相似,未来还有关于香港就医纪录与内地共享,香港老年人北上跨境养老等等具体的民生问题,都需要以改革的思路一一解决。医疗券北上的改革带给特区改革的启示,也会让更多港人认识到香港的改革路径和方法,并积极支持政府的务实改革。社会普遍相信,在累积了医疗券北上的成功经验之后,政府会以更广的视野,更开阔的思路,改革的姿态,积极应变求变,解决各项民生服务的痛点、难点。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岛各界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