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公民、经济与社会科”(公经社科)课程教材涉及性教育的部分近日引发城中热议,特首李家超清晰表明,市民可以有不同看法,但当局亦有责任提出希望建立的社会价值观。笔者很高兴政府和特首对这个议题予以正面回应,同时亦留意到社会上有一些声音,相信当局会认真聆听各方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可行性建议,适当地对教材进行进一步完善,力求达至最佳教学效果,取得最大公约数。
进入立法会十多年来,笔者一直是传统家庭伦理价值的捍卫者,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茁壮快乐成长,期盼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等各持份者都能出智出力,帮助中学生接受健康合理的性教育,让他们在亲密关系上获得正确认知,为光明前程打好优良基础。
教材需合乎中国传统文化
《公民、经济与社会课程指引(中一至中三)》(2024)上月底由教育局公布,公经社科以“合乎情礼的亲密关系”为题向学生提供性教育课程内容,一方面肯定向往亲密关系是自然的发展(发乎情),另一方面亦提醒学生必须谨守规范(止乎礼)。
课程指引的第一部分,明确提出学习分辨友谊和恋爱、认识恋爱的元素(亲密、激情和承诺)、目的、恋爱应抱持的态度(例如注重心灵交流、互相支持、平等尊重、爱护珍惜、理性、负责任)、了解订定亲密界限的重要性及处理方法,以及恋爱关系结束的因素及恰当的处理方法。第二部分,课程指引列明与性相关的价值观(例如性必须建基于有坚实基础和承诺的爱;拒绝婚前性行为;爱有很多表达方式,性只是其中一种),处理性幻想和性冲动的方法,以及不恰当处理亲密关系的后果。
笔者留意到,坊间有意见认为指引内容过于保守,对一些细节表述颇有微词。笔者相信,课程指引制定的初心着眼于全体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希望他们在花季雨季茁壮成长,在自我保护的大前提下,做到爱己爱人。中学生年龄尚小、涉世未深,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仍未完全定型,对亲密关系、性行为等认知仍有诸多不足,一旦因一时无知或猎奇心态行差踏错,或会对之后的人生轨迹造成无可挽回的影响。
在性教育这样有争议性的话题上,笔者认为,一个有担当的政府需扮演主导角色,推出合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教材,在纷扰的社会价值声音中正本清源,帮助未成年的孩子明白应如何负责任地处理男女关系,建立优良家庭价值、做人的美德等对香港社会的价值传承和长远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初中阶段的教材可以令孩子们多明白理念价值与法律底线的关系,为何初中阶段就与异性发生性关系并不合适?孩子是否有能力承担发生性行为或滥交之后果?包括除了孩子本人外,会带来自己整个家庭的影响甚或法律责任等。与孩子讨论这些问题时,必须循循善诱,切忌生硬死背。
至于是否需要用一些带有很多生活细节的假设性例子去解说,笔者认为是可以灵活变通的。笔者参选立法会十几年有些经验,在争议性的问题上,一些带有很多细节的假设性例子总是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上纲上线、歪曲抹黑,因此,初中教材可以少用带有很多细节的假设性例子。
建立优良家庭价值观
近年来,教育局一直透过更新课程指引、发展学与教资源及提供教师培训,支援学校通过不同科目、跨课程价值观教育和全方位学习活动等,加强学生从小对性教育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发展慎思明辨能力,掌握与人相处的技巧,协助他们建立正确价值观、正面积极的生活态度及实践适切行为,同时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其中,由卫生署学生健康服务推行的“青少年健康服务计划”,在2022/23学年,共举办了近200场性教育工作坊讲座。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成才,关乎香港社会的前景。性教育话题敏感,又不可回避,最重要的是建立孩子正确的男女关系及优良的家庭价值观,让他们明白传统家庭价值的美德,从而内化这些重要的家庭价值,这些价值对香港未来发展方向起着磐石的作用!
立法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