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团结香港基金举办十周年庆祝酒会,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致贺信,希望各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给香港企业家的重要回信精神,传承爱国爱乡优良传统,识变应变求变,团结一心抢抓机遇,拚经济、搞建设、谋发展,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作出实实在在的努力。贺信既体现了对团结香港基金寄予的厚望,更是对香港社会各界尤其是工商界、企业家寄予的殷切希望。在香港发展的关键阶段,工商界既要抓紧机遇,更要从大局着想,在发展中彰显推动香港发展的责任担当。
深入理解夏宝龙主任贺信传递的信息,要把握好三个层面。
一是要清晰把握香港当前的发展形势。贺信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一国两制’实践进入了新阶段,香港发展前景广阔、风光无限。”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主任郑雁雄昨日在致辞时亦指出,“当前,香港‘一国两制’实践进入了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破解深层矛盾实现长期繁荣稳定、弘扬创新精神引领香港再创新辉煌的新阶段”。
香港当前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阶段。大背景是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总体部署,为香港实现更好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其次是香港“一国两制”实践进入新阶段,面临如何加快推进由治及兴,以及破解长期未破解的深层矛盾和问题,以创造更大的发展成就。这样的形势下,香港社会各界都要有责任意识、开创意识、求变意识,才能跟上时代要求。
识变求变与政府同向同行
二是要团结一心拚经济搞建设谋发展。贺信指出,“希望大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给香港企业家的重要回信精神,传承爱国爱乡优良传统,顺应时代发展变化,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充分发挥智库功能和各企业家爱国护港的优势及传统,坚定地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团结一心抢抓机遇,拚经济、搞建设、谋发展,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作出实实在在的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唯有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唯有发展才能满足港人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时代在变化,传统优势不可能永远不变,跟不上时代最终只会被抛弃,这样的例子有太多。香港未来前景广阔,信心是来自于“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来自于国家发展的历史机遇,更来自于中央全方位的强大支持。
但归根结底,香港的发展需要由广大香港市民来推动,七百多万市民,在坚定发展信心的同时,要有团结一致的信念,更要有识变应变求变的开创拚搏精神。既不能安于“舒适区”不思进取,也不能有被动侥幸心理,关键就是要有“变”的意识。
事实上,夏宝龙主任在过去半年多时间里,已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识变应变求变。日前在北京会见行政长官李家超时便指出,“相信特区政府一定能够乘三中全会东风,团结带领社会各界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积极稳妥推进各领域改革,抓具体、重实效,在国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展现更大作为。”需有主动作为,才能将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长期坐而论道只会错失机遇
三是要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实际行动。在复杂的发展形势下,社会各界已经充分认识到改革求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决定香港能否把握机会再迈新台阶的关键,在于能否将认识转化成实际行动,能否将行动汇聚成强大的前进力量。夏宝龙主任日前曾指出,希望香港社会各界特别是工商界、企业家坚定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团结一心抢抓机遇,拚经济、搞建设、谋发展,把爱国爱港热情转化为一项一项具体的实际行动,齐心协力推动香港实现由治及兴,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把爱国爱港热情转化为一项一项具体的实际行动”,是很有指引意义的。昨日郑雁雄主任亦指出,当前必须辩证地把握好四对关系:坚定信心与正视困难、巩固优势与防范风险、政府担当与社会作为、坐而论道与起而行之的重大关系。长期坐而论道而不付诸行动,最终只会错失机遇。香港工商界、企业家都是“实干家”,通过自身努力在各自领域取得了成功。而在当前香港发展的关键阶段,更应发挥好自身的优势,发挥出灵活应变的特点,主动积极作为,通过一件一件的工作、一项一项的行动,共同努力推动香港的发展。
乘改革东风、抓时代机遇、绘发展新篇,在服务国家、建设香港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我们相信,通过特区政府的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香港一定能够不断巩固优势、强化竞争力,早日建成“八大中心”,在未来开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