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井水集/就地取“工”

2024-10-29 05:01:1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为解决本港劳动力短缺问题,特区政府多管齐下,包括鼓励本地就业和输入外劳等,下月起落实的暂免在港就读全日制非本地本科生参与兼职工作的限制,是就地取“工”的好方法。

  暂免在港就读的非本地硕士生兼职限制,于去年11月落实。从事兼职工作前须获入境处发出“不反对通知书”。此安排推出后,反应良好。新一份施政报告再接再厉,将暂免兼职工作限制的安排扩展至全日制非本地本科生。政府还优化有关安排,由入境处主动向香港院校发出“不反对通知书”,免却了有关人士需自行申请的麻烦。

  这项安排是多赢方案。对非本地本科生而言,可以提早接触香港职场,了解相关运作,为将来留港发展提前作规划,有助未来的工作衔接。兼职收入,既纾缓家庭的经济负担,也促进本地消费;对亟须人手的企业来说,这些年轻人是即时可用的劳动力。特别是一些临时性的工作,最适合招聘兼职人士;对香港来说,这是吸引人才留港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比输入人生地不熟的外劳,非本地本科生兼职有多项好处。首先是他们在港已有住所,毋须另作安排;其次是他们可能来港已有一段时间,懂得本地语言和习俗文化,适应能力较强;其三,他们并非一般劳工,而是外来人才,有助提升本地劳动力质素。

  有人担心有关措施或影响本地人就业,但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相对香港约7至8万人的劳动力缺口,这批潜在生力军只有约2万人,且暂时未知其中有多少人愿意兼职。再说作为兼职人士,属于“即插即用”的短工,对固定岗位的长工影响不大。

  其实,有关做法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就实行,虽说“各处乡村各处例”,譬如加拿大规定此类兼职每周不得超过24小时,法国是每周兼职不得超过35小时。开放留学生工作乃是国际惯例,香港过去对此实施限制则是特例,是时候与国际接轨。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