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新一份施政报告中指出,香港正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特区政府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关系香港长远竞争力,也关系香港在国家高水平开放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绝对不容有失。但同时,多年来在产业上的“积极不干预”思维,难免对香港发展创科造成窒碍。
香港的优势独一无二,现在需要的是制定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战略蓝图。借镜“广东模式”成功经验,香港发展创科最重要是两方面工作:一是前瞻布局,对于创科发展不能全部交给市场自流,政府需要在产业发展、创科园区以至土地、政策、人才等方面扮演主导角色,全面布局。
挑选重点产业大力扶持
二是产业主导,创科发展离不开产业抓手,没有产业落地创科发展只是空谈,这不是要政府pick winner(挑选胜利者),而是要挑选重点发展的产业,新加坡有重点发展的产业,深圳也有,香港同样要因时制宜,因应自身的独特优势挑选若干重点创科产业大力扶持,推动香港创科“弯道超车”。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重点布局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的国家发展蓝图,并明确支持香港建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新一届特区政府高度重视创科建设,在新一份施政报告中更宣布设立100亿元“创科产业引导基金”,成立母基金,加强引导市场资金投资指定策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发挥港投公司“耐心资本”力量,继续引导、杠杆市场的资金,合力吸引创科企业落户和扎根香港,反映特区政府对于发展创科的重视。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香港多年来存在产业单一化、空洞化的问题,施政思维崇尚“积极不干预”、“小政府大市场”,也令香港缺乏发展创科经验,也缺乏主导产业发展的力量,现行的机制也未能配合瞬息万变的创科发展需要。
香港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而且基础科研实力雄厚,汇聚全球高端人才,资讯、资金流通,这些令香港在发展创科上存在独特优势,现在关键的是政府需要制订全盘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在这方面香港没有多少先例可循,需要求诸其他地区经验,其中毗连香港、在创科发展上取得瞩目成绩的“广东模式”,最值得香港借镜。
论科技、人才、教育资源,广东并非全国最优,但广东却能够后来居上,连续7年夺得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全国第一的优绩,能够孕育出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一大批代表中国创科新实力的全球知名企业,能够为GDP注入强大动力,形成创新科技对整体经济贡献最大的发展格局。有中国“硅谷”之称的深圳,更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8万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95家,国家技术创新企业20家。这些佳绩背后正源于创科发展的“广东模式”。
“广东模式”的成功经验,在于有为政府与高效市场的成功结合,也在于政府的超前布局,大力投资,政策推动。广东不但早早就将发展创科作为政府施政重中之重,近年更制定出台一系列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文件,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方面,加大对企业支持力度,支持企业以长期主义投入研发。广东在推动科创发展过程中,既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的作用,又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确立企业的创新主导地位,为企业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帮助企业在全球科技创新链中形成了竞争优势。
“广东模式”对香港有两大启发:一是发展创科不能零敲碎打,见步行步。需要有全盘的规划蓝图以及时间表、路线图,要设下战略目标,从而发动各个政策局全面配合,不能只交由创科局处理,而是整个政府从资金、人才、教育、土地等都要一并规划,特别是对于重要的创科产业园区,更需要从制度上、机制上作出更大的机制创新,打通人流、资金流、知识流。要做好前瞻布局,特区政府可在2022年发表的《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基础上,因应最新发展需要制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总体规划,前瞻布局,并推动各政策局全面配合。
二是结合“有为政府”和善用“有效市场”。“有效市场”是香港的最大优势,高度的市场化、国际化,资金、人才的自由流动,充分展现香港“有效市场”的优势。“有为政府”需要特区政府为创科产业发展营造更有利的发展空间,也要作出更大的投入和扶持。发展创科不能“包打天下”,不论是深圳以至新加坡,都是重点发展若干优势产业,政府全力投入推动,再吸引私人企业参与。
政策优惠吸引私企参与
香港同样需要“挑选”重点发展的创科产业,作出全面的支持和配套,考虑香港优势以及现有条件,金融科技、医疗健康、生物科技产业、绿色产业、先进电子部件制造业、“双循环”产业互联网平台等,都是可以发挥香港优势,值得香港扶持发展的产业,但要私人企业愿意作出投入,政府需要展示出发展蓝图,更要作出投入及扶持,提供各种政策优惠,这样才可以调动私人资本共襄盛举,既为企业赢得更大回报和更长远前景,亦为香港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这正是“广东模式”对香港的启发。
资深评论员